9月14日,全球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的兩處石油設施——布蓋格煉油廠和胡賴斯油田,遭到無人機和巡航導彈的襲擊,并引發(fā)爆炸和火災。隨之國際油價迅速攀升,創(chuàng)下近四個月以來的最高值。
10月11日,伊朗國家石油公司一艘油輪“薩比提”號在在紅海遇襲,兩枚“導彈”擊中油輪。受此影響,國際油價再度跳漲。
近期中東地區(qū)形勢的突變,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不確定性。同時敘利亞戰(zhàn)事、阿富汗形勢、烏克蘭東部沖突,都有可能形成新的地緣政治沖突,并給國際油價帶來沖擊。持續(xù)發(fā)酵的地緣政治形勢引發(fā)業(yè)界對能源安全的關切。
10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并再次重申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
在新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這艘能源巨艦,正在面臨清潔轉型和供應安全的雙重挑戰(zhàn)。
中國經濟經過40年的高速發(fā)展,已經到了一個重要的轉型期。能源生產總量、消費總量都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級,給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同時,我國國內能源資源不足,消耗過快,大量依賴進口的能源供給格局,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對外支付壓力。
2018年,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度為72%,天然氣進口依存度達43%,煤炭進口依存度為7.9%。2018年中國煤及褐煤進口量為28123.2萬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9%。2018年全國原煤產量為354590.8萬噸,同比增長5.2%。
這兩方面的壓力都要求中國必須進行重大的能源轉型,從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供給結構,轉向煤、油、氣、水、核、可再生能源綜合平衡的清潔能源供應格局;同時,也要不斷提高國內能源供給能力,在逐漸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化石能源的物質與能量轉換效率,以進口能源和新能源為補充,大幅度提高國內資源保障能力,以多元化的能源供給格局和智能、穩(wěn)健的能源系統(tǒng)提升能源安全水平。簡單地說,一是清潔化,二是本地化。這是中國和美國這樣經濟體量巨大的國家必然選擇的能源安全和能源獨立之路。
挑戰(zhàn)之外,也有機遇。中國的能源獨立,不能走美國式的道路。因為中國沒有美國那樣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包括頁巖油氣)。中國也不能像之前想象的那樣,以豐富的煤炭資源為依托就可以無限制地把煤炭簡單地燒掉來獲取能源。這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不允許的。因此,我們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能源安全新路,也為全球的能源安全做出貢獻。
安全源于需求體量
2003年之后,中國經濟幾乎一直是世界能源需求的發(fā)動機。2018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6.4億噸標煤。但是2014年之后的需求走勢有一個顯著的波動,顯示出中國經濟在環(huán)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復雜關系。2014~2016年,隨著中國經濟從中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能源需求增速下降。2017年至今,能源需求增速都在3%以上,帶動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逼近50億噸標煤的水平。
與此同時,為實現環(huán)境保護和藍天保衛(wèi)戰(zhàn)的目標,中國能源結構也在進行大幅度的調整。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持續(xù)下降,因此煤炭消費增速顯著低于總能源消費增速和石油天然氣消費增速,自2014年之后,除2017年之外都是負增長。
與煤炭情形不同的是,石油和天然氣在最近幾年都有快速增長。石油消費量在2018年達到了6.26億噸,每年的增長率都在5%以上。天然氣近三年的增長率則在10%以上。這兩者的需求有一定的區(qū)別。石油進口需求的增長,實際上已經有部分變成了加工后出口成品油,或者是石油化工產品出口。2018年,中國成品油出口達到5863.5萬噸,同比增長12.4%。天然氣需求增長則來自能源結構的調整,是國家提出的藍天保衛(wèi)戰(zhàn)“以氣代煤”拉動的結果。
電力需求增速同樣也有一個先降后升的過程。2016年之后,受房地產和大規(guī)模建設的刺激,電力增長迅速。但是今年上半年,增速有所回落。
作為藍天保衛(wèi)戰(zhàn)的一部分,電力結構也在近幾年做出了較大調整,電力生產結構日益改善。火電比例從2014年的74.9%下降到2018年的73.3%,水電也有所下降,同期核電從2014年的2.3%上升到2018年的4.8%,風電從2014年的2.5%提高到2018年的4.8%。
在非化石燃料中,太陽能消費增長最快(+51%),其次是風能(+24%)、生物質和地熱(+14%)。水電增長3.2%。
根據BP公司2019年發(fā)布的數據,盡管經濟增長放緩,但中國一次能源需求在2018年增長了4.3%,為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8年,中國連續(xù)第18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同時中國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4%,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34%。2018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占全球天然氣消費凈增量的22%。2018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長29%,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長的45%。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國。2018年,石油進口依存度升至72%,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最高水平。2018年,天然氣進口依存度增至43%。
近年來的能源需求增長,使環(huán)境保護的壓力出現反彈。2018年以來,國內大部分城市的大氣環(huán)境質量比2017年出現顯著下降。因此,加快能源轉型,加大煤炭清潔化利用和發(fā)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進口依賴帶來經濟壓力
能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投入部門,中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將會給整體經濟帶來外部沖擊的風險。
首先,油價上漲導致中國外匯支出壓力增大。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多年來一直是一個貿易盈余不斷增加的經濟體,外匯儲備從2002年的3000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4.3萬億美元。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油價上漲對中國并不構成國際收支的壓力。但是自2016年以來,中國的外貿出口遇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美國連續(xù)不斷發(fā)起的貿易摩擦,給長期的貿易走勢蒙上了陰影。同時,中國國內生產成本日益提高,也使得中國不能維持長期貿易盈余增加的走勢。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需要對石油價格的波動保持一定的警覺。中國石油進口支出近年來一直維持在2600億美元左右的規(guī)模,是僅次于芯片的大宗支出。而國際油價的波動幅度經常會在半年左右出現腰斬或者翻倍的情形。因此,油價的波動對于未來中國的國際收支將是一個重要的變數。
近年來,天然氣需求增長也同樣增加了中國的對外支出壓力。同時,中國與俄羅斯、中亞地區(qū)的油氣管道建設與維護也需要中國投入成本。毫無疑問,中國能源進口的總成本將會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從目前情況看,中國工業(yè)的能源成本已經顯著高于美國。
其次,石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產生沖擊。
石油價格與其他商品價格不同,它是唯一一個在全球以同一貨幣結算的大宗商品。實際上,1972年之后,石油取代黃金成為美元的一般等價物,因為全球的石油交易——哪怕是國內的石油結算也都以美元來計價。因此,石油價格不僅僅是一個商品價格,它更是在石油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進行利益平衡的國際金融工具,并通過宏觀經濟機制,影響世界各經濟體的通貨膨脹水平。另外,由于石油價格以美元結算,就會通過美元的匯率影響到各經濟體貨幣的匯率。可以說,世界經濟體系是通過石油價格——美元匯率——本國貨幣聯接在一起的經濟全球化。
因此,我們在評價石油價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時,需要在國際經濟的框架下進行效應測算,不但要評價石油價格對經濟增長的直接影響,還要評價石油價格通過匯率施加的間接影響。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能源模型系統(tǒng)”的框架下,建立了如下的分析模型。
在模型中,可以繼續(xù)把制造業(yè)經濟體分為兩個主體:中國、其他非石油凈出口國。在此框架下,建立了三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模型,即美國、中國、其他非石油凈出口國,三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受四個因素的影響:國內石油生產增長率、進口石油增長率、本幣匯率變動率、國際油價變動率;在三個需要進口石油的經濟體之外,是石油凈出口國,包括歐佩克組織國家(OPEC)、俄羅斯和獨聯體石油出口國、挪威,這些經濟體滿足前三種經濟體的進口石油需求。
此模型得出最終結果顯示:
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增長率影響因子為-0.01224,即年度國際油價每上漲1%,由此帶來的中國經濟增長率將會是-0.012%,這個影響是綜合了直接與間接影響后的綜合效果,可以視為影響基本不大。這是因為中國經濟不是以石油作為生產性能源的主體,因此國際油價上升對經濟成本的增加有限。
石油價格波動對人民幣匯率影響因子為0.199,即年度國際油價每上漲1%,由此帶來的人民幣匯率指數增加0.2%,國際油價上漲將會推動人民幣升值。在模型中,通過兩個效應實現,一是通過美元的貶值實現的間接迫使人民幣升值,約為0.187%;二是通過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率實現的,約為0.012%,即通過降低了人民幣供應量實現的。
此外,石油價格波動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較弱,年度國際油價每上漲1%,由此帶來的美國經濟增長率將會是-0.0008%,但是仍然是負的,這是因為美國仍然是凈進口國。未來如果實現了凈出口,這一效應就會變正。對美元匯率指數變動率影響為-0.26%,即石油價格每上漲1%,美元貶值0.26%,這與美元的購買力相關,美元貶值則購買力下降。
石油價格波動對其他經濟體的影響系數為0.025,年度國際油價每上漲1%,由此帶來的其他經濟體經濟增長率將會是0.025%,雖然較弱但是正的,這是因為其他經濟體的經濟總量中發(fā)達國家占了主要份額,OECD國家基本實現了石油需求峰值,油價上漲反而提高了其產品競爭力。對其他經濟體匯率指數變動率影響為0.23%,即石油價格每上漲1%,其他經濟體匯率升值0.26%,這與美元的貶值相對應。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這里沒有區(qū)分其他國家中的發(fā)達經濟體與欠發(fā)達經濟體,如果區(qū)分開的話,對欠發(fā)達經濟體的影響應該是負面的。
大國策:
適度能源自給與供給多元化
對于中國、美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在全球能源需求總體水平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再像美國上世紀70年代那樣全面依賴進口已經不太適宜了,大國經濟體的一點波動將會給全球市場帶來重大的影響,反過來也會影響自身的經濟走勢。因此,對大國經濟體來說,保持一定的能源自給水平,或者說能源獨立是非常重要的,它會對國內經濟提供一層保護機制。
中國在1949年之后走的先是以獨立自主為目標的政策,發(fā)現石油資源后又開始大量出口換取外匯。在需求增長之后不得已轉向了大規(guī)模進口。這與美國政策形成了鮮明對照,美國先是大規(guī)模進口,在2000年之后實施能源獨立政策,大幅度增加國內生產量,這其中也包括生物乙醇的生產。
時至今日,中國要談能源自給,在沒有顯著油氣資源發(fā)現的情況下,仍然必須回到煤炭路線上來。但是煤炭是比較不清潔的能源,簡單地燃燒勢必既造成資源浪費,也造成環(huán)境污染。同時煤礦的開采也會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在這種資源條件下,中國需要走出另一種能源獨立或者能源安全之路。
一是堅持煤炭替代戰(zhàn)略。
充分利用國際市場的能源資源,從分散的渠道進口多種能源產品,既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資源等傳統(tǒng)化石能源的進口,也包括非常規(guī)的LPG、甲醇等能源和化工型能源產品的進口。通過分散的進口渠道,可以分散地緣政治的風險;通過分散的能源產品,可以避免中國需求的增量帶來國際市場和進口價格的較大波動。同時,在分散進口渠道的同時也要規(guī)避高風險地區(qū)。
二是有序發(fā)展天然氣能源。
加快天然氣能源發(fā)展,實現天然氣對煤炭的替代,和以天然氣電廠為依托的智能電網的建設。
對于建設較早、技術水平一般或落后,同時具備運輸條件的燃煤電廠,逐步替換為燃氣電廠,使用進口天然氣或LNG。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除傳統(tǒng)天然氣之外,還包括致密氣、煤層氣、油層氣、頁巖氣等。中國雖然傳統(tǒng)天然氣儲量一般,但是如算上各種非常規(guī)天然氣資源,總量也相當可觀。另外,中國還可以通過管道進口中亞、俄羅斯、緬甸的天然氣,以及通過LNG形式進口澳大利亞、中東地區(qū)的天然氣,今后還可以進口俄羅斯、蒙古的煤層氣資源以及北美地區(qū)的頁巖氣資源。
在未來能源結構調整中,可以優(yōu)先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和四川、重慶、新疆、甘肅、陜西等具備資源條件的地區(qū)發(fā)展天然氣能源,通過在霧霾治理重點地區(qū)進行燃氣電廠對燃煤電廠的替代,實現工業(yè)大客戶、LNG專用碼頭與終端的同步建設與發(fā)展,并加快天然氣主干管網和城市網絡的建設。可以預見,隨著天然氣能源的發(fā)展,我國霧霾現象和酸雨現象都會快速好轉。
加快天然氣官網體制改革的步伐,探索鐵路集裝箱運輸等多種LNG運輸形式和聯運,為天然氣的發(fā)展提供條件。
三是加強工業(yè)節(jié)能與建筑節(jié)能。
以能源與化工共軌方式實現產業(yè)融合,從工業(yè)化的源頭創(chuàng)造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這是工業(yè)節(jié)能的最佳路徑。有機化工過程大多是放熱過程,單一地生產能源就會造成物質效率的降低,單一地生產化工產品就會造成能量的浪費。因此,二者共軌生產將大大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物質效率和能源效率。
建筑節(jié)能是發(fā)展電能替代的基礎。近兩年來,中國在大力推動電能替代。電能替代是減少散燒煤炭的有效辦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國的大部分建筑節(jié)能效率很低,建筑保溫和散熱很快。因此,下一步,應同時注意多措并舉提升熱效率,從而提升電能替代清潔取暖的經濟性,避免增加居民尤其是收入不高的農村居民的負擔。
四是發(fā)展清潔液體燃料。
以清潔液體燃料替代散燒煤炭。對于工業(yè)鍋爐、船用鍋爐、家庭取暖和灶具,發(fā)展清潔液體燃料是既經濟、又安全的選擇。它比氣體燃料安全,也比固體燃料環(huán)保,同時基礎設施投入較少,經濟性較高。目前符合清潔液體燃料要求的是甲醇燃料,它比早期的液化石油氣要更清潔。
總之,中國的能源獨立,也將為世界能源行業(yè)提供新的樣板,并節(jié)約出大量的能源資源,改善其他國家的能源安全,為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類共同體建設做出貢獻。
(劉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秘書長;王恰、董婉璐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