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半年之久的全國性新能源汽車“騙補”清查步入尾聲。7月6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報告揭示三種騙補手法,卻并未公布騙補企業(yè)名單。就在國家大力查騙補的風口浪尖之際,7月27日,眾泰汽車被經銷商舉報“為了拿到新能源補貼,大量生產眾泰新能源云100早產車”。盡管眾泰汽車火速回應“系玻璃供應商問題導致生產日期標準混亂”,但“騙補”疑云仍時時挑動市場敏感的神經。
新能源車蹊蹺“早產”
近日,江蘇宿遷眾泰經銷商發(fā)文稱,早在2015年4月,眾泰廠家承諾幫助所有購買“云100”的車主免費過戶車輛到車主名下。然而車主在上牌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批生產日期為2014年12月的車輛,車身玻璃竟然是2015年3~5月份出廠,因“車輛的配件生產日期與整車生產日期不符合邏輯”,車管所拒絕過戶車輛,導致車主無法上牌。車主向經銷商要說法,而經銷商多次與眾泰廠家溝通無果,束手無策之后實名舉報眾泰汽車。
一頂“騙補”的大帽子蓋下來,眾泰方面火速進行了回應。7月29日其發(fā)布聲明稱“之所以全車玻璃生產日期與整車生產日期不符,是因為玻璃供應商解釋:‘噴碼在進行生產日期切換時,設備人員在調試玻璃日期噴碼設備時操作失誤,造成噴碼程序出現(xiàn)紊亂,進而導致玻璃生產日期標注出現(xiàn)混亂’。因此,我司車輛并不存在車輛配件實際生產日期遲于整車出廠日期的情況……”
踩在風口浪尖上,盡管眾泰發(fā)聲明洗清嫌疑,但有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知情人士指出:一般車輛出廠至少需要經過三次質檢,玻璃出廠日期與車輛生產日期不符,如果是一塊兩塊還情有可原,但車身全身玻璃都對不上,說明整個批次均是如此,這就不僅僅是疏忽的問題,或是故意為之。
記者了解到,眾泰云100續(xù)航里程為150km,廠家指導價15.89萬元,補貼后售價僅為6.89萬元。該車2015年銷量達15467輛,今年上半年銷量4113輛。此次玻璃生產日期標注混亂,所涉及的車型數(shù)量廠家并未透露具體信息。
新能源車企“騙補”花樣多
上個月,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督查報告正式公開,國務院做出批示,要求對惡意騙補和違規(guī)謀補的情況作出“嚴厲處罰”。
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2013~2015年中央財政共撥付補貼、獎勵資金284.44億元。其中,2013~2014年實際發(fā)放購置補助資金101.9億元,2015年預撥購置補助資金175億元,與此同時,這三年地方財政撥付補助資金合計200多億元。
高額的政策性補貼,不僅成為新能源生產企業(yè)的主要利潤來源,也是新能源汽車推廣的重要動力。隨之而來的違規(guī)騙補也浮出水面。根據(jù)督查結果顯示,套取補貼扶助資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車輛未達到推廣標準甚至未生產,違規(guī)取得牌照騙取補貼;二是車輛符合規(guī)定,但賣給關聯(lián)企業(yè)而非終端用戶,未達到補貼條件提前謀取補貼;三是車輛賣給終端用戶,但在獲取補貼后大量閑置,造成財政資金嚴重浪費。
“2015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17.4萬輛,而對應的上牌量累計僅10.8萬輛,相差近7萬輛,揭示出一些車企為拿到補貼而生產,但是生產的汽車可能壓根沒有交給消費者。”中投顧問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研究員李宇恒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中,一些地方企業(yè)騙補現(xiàn)象并不鮮見。
不過,此次騙補核查工作并沒有公布涉嫌違規(guī)的企業(yè)名單。眾泰汽車在此嚴查階段被經銷商狀告騙補,無疑是頂風“作案”,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帶牌售車讓騙補可鉆空子
那么,車輛涉嫌“早產”是否算騙取補貼?對此,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一資深人士向信息時報記者指出:“新能源汽車補貼逐年下降,2015年補貼比2014年少,汽車早產就意味著可以多拿到一部分補貼。而更為惡劣的做法,則是車輛并沒有生產出來,卻違規(guī)上牌取得牌照騙取了補貼。”
據(jù)悉,此前為推廣新能源汽車,減少消費者領取補貼的手續(xù),不少經銷商均是帶牌照銷售,而這也為騙補留下了可乘之機。“廠家把車賣給關聯(lián)公司或經銷商獲取補貼,之后再慢慢轉手以租或賣的形式給消費者,眾泰就是在轉過戶的過程中露出了馬腳。”不愿具名的行業(yè)人士透露說。
記者注意到,此次被舉報“早產”的眾泰新能源汽車均是湘A牌照,而長沙正是眾泰汽車的新能源生產基地,因此大量的車輛上了長沙牌照,之后再由各地經銷商銷售出去為車主辦理過戶手續(xù)。
“部分投機企業(yè)在造車的同時私下成立租賃公司,生產出的電動車轉手就賣給了自己的租賃公司,從左手倒到右手,補貼也跟著拿到手。”上述消息人士表示,左手賣、右手買已經成為掩人耳目的方式。
事實上,除了眾泰新能源,此前知豆、康迪等不少低端新能源汽車在廣州市場均是帶牌銷售,此舉是否合規(guī),眾說紛紜未有定論。經銷商也表示“不知情”。
北汽新能源華南區(qū)域負責人認為,新能源車拿了補貼,最終有沒有上路運營和行駛,這才是最關鍵的。“政府扶持的關鍵是為了擴大新能源的規(guī)模,但大部分騙補的車“賣出去”后根本沒有到消費者手中,這也算是一種變相騙補行為。”
補貼新政降溫 直指補貼漏洞
在“騙補”調查進行的同時,新能源補貼政策的調整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廣州市今年新的補貼政策至今都未出爐,應該也是與查騙補有關。”某新能源車企廠家負責人透露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防止“騙補”,除了在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將建立失信企業(yè)黑名單制度、提高入門門檻外,在補貼方式上也將有新的模式。據(jù)悉,目前上海新能源補貼按量退坡機制已啟動,比亞迪旗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秦和唐在滬累計銷量已接近4萬輛的退坡邊界,成為受啟動補貼退坡機制影響的首個品牌。按照今年4月出臺的《上海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標準(2016~2017年)》規(guī)定,單一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商在上海累計銷量達4萬輛,上海市地方補貼減半,超過6萬輛,地方補貼將被取消。
目前,比亞迪品牌在上海累計銷量距離4萬輛僅一步之遙。上汽榮威系列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也已超2萬輛,按照其目前的銷量與增速計算,到明年6月底,上汽也將達到4萬輛退坡邊界。此外,新政還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補貼從2015年3萬元/輛,猛降至1萬元/輛。
不少業(yè)內人士認為,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從單純的“政策市”過渡到政策和市場雙牽引的環(huán)境中。不可否認的是,從年初的“騙補”核查工作開始,到暫緩使用三元材料動力電池,再到補貼指標大討論,最后到動力電池目錄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掛鉤,每一項政策的出臺,都或多或少地改變著現(xiàn)有的產業(yè)格局。“政策調整是在擠掉泡沫讓新能源汽車回到健康的發(fā)展軌道上。”北汽新能源上述人士如是說。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