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至15日,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召開。那次院士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農業(yè)學部主任尹偉倫院士,邀請工程院環(huán)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希望他能到農業(yè)學部做一個有關PM2.5污染的學術報告。
那一年年初,霧霾、PM2.5來勢洶洶,刷爆了各大媒體、網站的頭條,因而2012年也被稱作“PM2.5元年”。而這也是尹偉倫找郝吉明的原因,不同學部的院士都在積極從自己的研究領域尋找控制PM2.5的方法。
因一次報告而起的項目
“當時尹偉倫院士找到我作報告,目的就在于農業(yè)秸稈焚燒污染嚴重,他希望能一起來做些事情。”郝吉明說,那次報告結束后,農業(yè)學部的院士普遍認為,從“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角度應該做些保護環(huán)境的事情。也正是這次報告,郝吉明產生了聯(lián)合工程院其他學部共同研究PM2.5控制路徑與策略的想法。
“服務決策,適度超前”,這是當時工程院一再強調的項目原則。在工程院獲得重大項目支持,一般需要3個以上學部聯(lián)合申請。于是,郝吉明決定聯(lián)合尹偉倫等院士專家一起申請項目,為PM2.5控制出力。
“與PM2.5污染控制關系最密切的還有能源學部,能源利用是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郝吉明又找到了能源學部的工程院院士岑可法,組成了這一咨詢項目的基礎組隊。
“當時還請了工程院的一些領導,談了他們的一些想法。”郝吉明回憶道,工程院院長周濟當時建議他,要發(fā)揮多方面的積極性,團隊要把新老院士和其他一線科技工作人員吸納進來。郝吉明接受了這一建議,將院士、一線科研人員,乃至相關企業(yè)的科技力量都納入了項目的梯隊。
團隊架構好,立項還需要對研究內容進行整體布局。“PM2.5控制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們的項目不可能覆蓋所有內容,只能首先找到研究的核心問題。”該項目我國交通系統(tǒng)對大氣PM2.5污染的影響和控制戰(zhàn)略研究課題執(zhí)行秘書、清華大學教授吳燁說。
從最初提議到準備立項期間,郝吉明還曾拜訪環(huán)保部的相關部門,征求他們對于項目的意見。
“當時環(huán)保部也提了一些要做的事情,比如把污染狀況科學表達為科學認識,抓住能源、交通、農業(yè)三大污染源等。”郝吉明解釋稱,當時,社會上普遍對農業(yè)污染源的爭議比較大,而美國大使館發(fā)布的PM2.5數據與我國權威數據的不一致也迫切需要在PM2.5監(jiān)測方面有所作為。
在這些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郝吉明最終提出了項目的六大課題,其中涵蓋了我國PM2.5污染特征及來源,能源、交通、農業(yè)污染物排放對PM2.5的影響以及PM2.5監(jiān)測網絡與系統(tǒng)分析等PM2.5污染控制方面的核心內容。
2012年底,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中國大氣PM2.5污染防治策略與技術途徑”正式立項。
研究并非從零開始
2012年底立項,2015年4月結題。事實上,這個涉及PM2.5控制的院士咨詢項目,真正研究的過程只有不到兩年的時間。
郝吉明告訴記者,中國空氣污染控制要學習國際經驗,但事實上,國際上并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參考。國際上PM2.5污染有兩個例子,一個是倫敦,煤煙型污染;另一個是洛杉磯,機動車光化學污染。
“中國是上述兩種污染的結合,但不是簡單的混合,還要加上中國龐大的重工業(yè)部門,鋼鐵、水泥、玻璃、冶金等,污染比較復雜。”郝吉明說。
項目復雜而龐大,時間卻很緊迫,這是項目組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
項目另一課題的執(zhí)行秘書、清華大學教授王書肖也向記者舉例說明了工作開展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她表示,研究過程中首先面臨的困難在于數據獲得及其一致性的問題。“比如兩家研究機構做的排放清單,排放量差別能達到30%到50%。”王書肖說,因而甄別該采納哪份數據,甚至是否需要重新研究獲得數據變得十分重要。
另外,王書肖還告訴記者,要發(fā)現(xiàn)污染物排放和PM2.5濃度之間的關系并不容易。她解釋稱,在進行APEC會議空氣質量保障工作時,只需要做七八個空氣質量的情景,而這個咨詢項目,“我們做了700到800個這樣的情景”。
事實上,如此大工作量的項目能夠按時完成,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加班加點,更得益于每個課題的開展都是有備而來。
“2007年到2009年間,工程院和環(huán)保部曾開展過一個中國環(huán)境宏觀戰(zhàn)略研究,當時的大氣戰(zhàn)略,我們提出到2050年基本達到WHO指導值。”郝吉明介紹說。雖然當時許多人對郝吉明提出的這一目標看法不一致,但那時的研究,包括郝吉明在大氣污染研究領域幾十年的工作積累,都為此次咨詢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這個項目因為對時間要求非常緊迫,所以課題都不是從零開始做,而是集成已有最新成果。”吳燁說,“能進入這個課題組,事實上就是對你以往科研工作的肯定。”
結項不是終點
項目立項后不久,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活動舉行,郝吉明是其中的講解人之一。在為該活動做準備的過程中,項目的六個課題組給了郝吉明很好的建議,立法、強調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關系和建立覆蓋全國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等內容,成為郝吉明報告的重點。
此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兩次到北京市和環(huán)保部舉行座談會,郝吉明也抓住機會反映了咨詢項目的研究成果,并特別談到了特大城市適度控制規(guī)模的問題。
“2014年,張高麗副總理又讓我談。當時我們的研究認為,北京的空氣質量改善不是孤立的,必須推動在更大區(qū)域聯(lián)防聯(lián)控。”郝吉明介紹道。
事實上,從中央在大氣污染治理政策和采取措施的情況來看,與郝吉明等人的咨詢項目研究成果的推進進程高度相關,這也讓課題組成員都感到很有成就感。
這一項目不僅僅是在國內的政策決策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項目組成員在很多國際會議上都會向同行匯報研究進展,也獲得了國際相關領域專家的高度關注。
今年年初,郝吉明應邀前往美國加州接受美國加利福尼亞空氣資源委員會頒發(fā)的2015年度哈根—斯密特清潔空氣獎(Haagen-SmitCleanAirAwards),成為中國大陸首位獲得該獎的科學家。在他看來,這是對他30余年開展中國空氣污染控制研究的肯定,也是他們咨詢項目做出影響力的標志。
如今,雖然咨詢項目已經結項,但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已經提出,希望工程院繼續(xù)進行京津冀聯(lián)防聯(lián)控的咨詢研究項目。而后,工程院接受委托組織完成了對大氣十條的中期評估。
“這些都是這個項目的延續(xù),結項并不是終點。”郝吉明補充道,在這次的項目中畜禽養(yǎng)殖廢物如何合理處置、秸稈如何有效利用都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辦法,也給未來的研究留下了空間。
如今在同時推進兩三個類似咨詢項目的郝吉明,也希望未來這樣的項目能夠吸引更多年輕、活躍的院士群體參與進來,也能獲得更好的成果宣傳支持,讓成果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科學的問題如何變成政策,政策如何變成行動,需要一個技術鏈,而咨詢項目就是把科學研究變成政策決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郝吉明最后說。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