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邊為了搶奪水資源的控制權,封鎖尼泊爾,一邊又對中國藏木水電站的建設使用妄加評論。其實,藏木水電站規(guī)模不大,對下游其他國家影響很小。印度的指責要么是別有用心,要么就是以己度人了……為什么這樣說?因為印度在與周邊國家爭奪水資源方面,那可是“出類拔萃”。
我國西藏自治區(qū)目前最大的水電工程——藏木水電站,建成并投入商業(yè)運行已經(jīng)有一個多月。這原本屬于我國西藏自治區(qū)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一項可喜的成就,卻引來了印度媒體的非議,印媒稱這個建在布拉馬普特拉河(中國境內(nèi)稱雅魯藏布江)上的西藏最大的水電工程,可能會影響印度的供水。
不明就里的群眾粗一看,還以為祖國“耍了流氓”,開始對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地區(qū)這一亞洲水塔的南向部分開啟水龍頭管理,不由感嘆天道循環(huán),報應不爽,濃眉大眼的印度也有今天。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遠不是這么回事,整件事情純屬印媒無事生非,無底線炒作。
藏木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僅為51萬千瓦,且由于規(guī)劃以發(fā)電為主要目的,并沒有大規(guī)模蓄水,庫容僅為0.866億立方米,堪堪稱得上一個中型水庫,連大型水庫的門檻都沒摸到。其下游還需經(jīng)過加查、朗縣、米林、林芝、墨脫等地,匯合尼洋河、帕隆藏布江(雅魯藏布江最大支流)等支流才進入印度境內(nèi),離出境口足足有500余公里遠。
就是這樣一個離國境500公里有余,庫容量僅相當于一個中型水庫的水電站,印度媒體竟然以擔心可能影響本國供水為由表示關切,足見其“節(jié)操”。查閱以往媒體報道,還可以看到印度媒體稱中國的水電建設可能給印度帶來洪災和泥石流;質疑中國政府不顧西藏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興水利,況且該地區(qū)“因工業(yè)基礎薄弱實際電力需求并不大”;更有甚者認為中國的水電站工程將使雅魯藏布江“不再流經(jīng)印度”,通過“更改河道”,中國可以在干旱期關閉水閥“控制”印度的發(fā)電量及農(nóng)業(yè)灌溉,而在汛期卻可以打開水閥排洪,這樣印度將“被迫看中國臉色”行事,“靠著中國的憐憫生活”。這已經(jīng)快成“被迫害幻想癥”了。在此感到可笑氣憤之余,深感有必要整理總結一番印度在跨境水資源利用方面的“光榮業(yè)績”,以便大家共賞。
不同于我國七大水系基本位于國境以內(nèi)、獨門獨戶的地理狀態(tài)。印度的恒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我國境內(nèi)段即雅魯藏布江)三大水系均處于與鄰國共有的狀態(tài)。其中印度河與巴基斯坦共有(印度河主體在巴基斯坦境內(nèi),而不是在印度境內(nèi)),恒河與尼泊爾和孟加拉共有(由尼泊爾注入恒河的徑流量占恒河全部徑流量的46%,在枯水期則占71%,恒河下游一部分在孟加拉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后注入孟加拉灣),布拉馬普特拉河則與中國和孟加拉共有(上游部分即我國的雅魯藏布江,下游孟加拉境內(nèi)部分稱為賈木納河)。這三大河流占到了印度水資源量的63.3%。水系共有的地理狀態(tài),不僅導致印度與鄰國在水資源跨境利用上的隔閡,還進一步摻入了領土及主權問題,使得情況更加復雜。下面依次介紹印度與巴基斯坦、印度與孟加拉、印度與尼泊爾的跨境水資源利用問題。
印度與巴基斯坦跨境水資源利用問題
印度與巴基斯坦共有的印度河是兩國水資源爭議的中心。早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前,對于印度河的水資源利用問題就存在爭議,不過當時還屬于英屬印度邦際的爭議。“印巴分治”后該問題上升為國際糾紛。由于“印巴分治”劃分的主要原則是宗教信仰,印巴政治分界線穿過印度河流域,且以“戰(zhàn)略地位重要”為理由沒有劃分的克什米爾地區(qū)也處于印度河流域,于是單純的水資源分配問題又和領土爭端扯到了一起,變得復雜起來。不過在印巴兩國用拳頭進行了一番較量后,第一次印巴戰(zhàn)爭與1949年結束,雙方依據(jù)實控線完成了對克什米爾地區(qū)的分割,并基本固化下來。這樣一來印巴之間關于水資源的爭議倒又變得單純起來,就看采用何種原則分配印度河的水資源了。
印度方面由于占據(jù)了杰赫勒姆河(Jhelum)、杰納布河(Chenab)、拉維河(Ravi)、比亞斯河(Beas)、薩特萊杰河(Sutlej)5條支流的上游區(qū)域,一開始主張絕對領土主權論。該理論主張水道國可以自由利用和處置位于其境內(nèi)的水資源,而無需考慮其他水道國的正當權益,嚴重有利于上游國家。而巴基斯坦則因為分配得到了印度河干道(indus)及5條支流的下游區(qū)域,主張絕對領土完整論。該理論要求國際水道上游國家不得改變或影響水道向下游國家的自然流淌,上游國家開發(fā)國際水道也應首先獲得下游國家的同意,嚴重有利于下游國家。兩國的主張相差甚遠,多次協(xié)商都沒能取得一致結果。
1951年,世界銀行總裁布萊克向印、巴兩國提出解決印度河水糾紛的合作建議。在世界銀行的協(xié)調(diào)和斡旋下,1954年,暫時出臺了一份被稱為“可行的、簡單公正的”《印度河流域水資源開發(fā)和利用計劃建議》,隨后又歷經(jīng)多次談判,最終于1960年9月簽訂了極具歷史性意義的《印度河水條約》,就印度河分水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結束了兩國在利用印度河水資源問題上的長期糾紛。
單就《印度河水條約》而言,該條約還是相對公平合理的,其核心分配方案是印度獲得了對東三河即拉維河(Ravi)、比亞斯河(Beas)、薩特萊杰河(Sutlej)的使用權。巴基斯坦獲得了西三河即印度河干道(indus)、杰赫勒姆河(Jhelum)、杰納布河(Chenab)的使用權;且留有10年時間給巴方建設灌溉系統(tǒng),以使用西三河水資源來灌溉原來由東三河水源灌溉的地區(qū);并設立了數(shù)據(jù)交換、委員會定期巡查等一系列合作協(xié)調(diào)機制。據(jù)此條約,印方獲得印度河流域全部水量的20%,巴方獲得80%。
如果能按照條約執(zhí)行下去,那么印巴之間的水資源爭端就能基本解決,倒也是一樁好事,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按照條約規(guī)定,印度獲得了東三河的使用權。本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原則,印度在東三河上攔水筑壩,忙得不亦樂乎,很快實現(xiàn)了對東三河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印度大規(guī)模的截流引水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實踐了東三河水資源的使用權,但畢竟還屬于條約約定的內(nèi)容,并不算出格,所以巴基斯坦方面對此也沒有太大抱怨。但另外的情況就不令人愉快了。
印度在完成對東三河水資源的占有的同時,眼光也沒有離開西三河。1999年,印度正式在杰納布河(Chenab)上動工修建巴戈里哈爾(Baglihar)水電站,而杰納布河屬于劃歸巴基斯坦使用的西三河。巴基斯坦堅持該水電站違反了《印度河水條約》,認為一旦該水壩建成,將切斷其下游旁遮普省的農(nóng)用水源,而旁遮普省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糧倉。巴國內(nèi)有聲音稱印度轉移、截留甚至濫用本應屬于巴基斯坦的寶貴水源,這是印度進一步威脅巴基斯坦生死存亡的典型做法。巴基斯坦的虔誠軍更是威脅要炸掉的大壩。而印度方面則堅持該水電站只是一個徑流式水電站,什么也沒有破壞,只是河水流過,帶動渦輪而已,大壩不過稍微延緩了一下河水流動,對巴基斯坦方面的怒氣不屑一顧,權當是巴基斯坦要找茬打架。
雖然吵吵鬧鬧,但印度最終還是于2008年建成了該水壩,巴基斯坦方面也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實。其實巴戈里哈爾水電站倒不像印度在東三河做的那樣,動不動截河成湖,然后引水分流,嚴重影響下游水量。但巴基斯坦主要的憂慮在于,巴戈里哈爾水電站開了一個先例,使得印度在原本劃歸巴基斯坦的西三河上有了修建水利設施的權力。隨后印度在杰納布河上又修建了三座水電站。
在西三河的另一條河流杰赫勒姆河上,印巴之間也出現(xiàn)了爭議。1985年,印度就開始在杰赫勒姆河上游的烏拉爾湖(Wular)修建大壩,引起巴方的強烈抗議。而隨后吉薩岡戈(Kishanganga)水電項目的修建則更是讓巴基斯坦怒火中燒,巴基斯坦在該水電站下游建有一座水電站。但印度的大壩將使河流改道,導致流入下游的水量減少。使得巴基斯坦水電站的發(fā)電量無法達到9.6億瓦的預定目標。巴方要求海牙進行國際仲裁,隨后印度擱置了部分在建工程,等待進一步評估。不過,印度最后很可能依然得償所愿。
大體而言,在印巴水資源爭端這一問題上,印度利用其居于上游的有利條件,先是光明正大、合理合法地獲取了東三河的水資源使用權,隨后逐步蠶食西二河的水資源,追求其“絕對領土主權論”的實現(xiàn)。而巴基斯坦對此除了多次抗議,基本只能被動接受既成事實。
印度與孟加拉的跨境水資源利用問題
印度與孟加拉共有河流有54條之多,但最主要的是恒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中又以恒河最為關鍵,兩國關于恒河的爭端也具有典型意義。
印孟關于恒河水資源的分配問題最早要追述到1951年,當時的孟加拉還沒有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當年巴基斯坦得知印度計劃在西孟加拉邦的法拉卡(Farakka)修建攔河大壩,遂向印度提出關于恒河水資源分配問題,兩國恒河水資源糾紛就此開始。
印度修建法拉卡水壩分流恒河水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恒河水增加胡格利河的水量,提升下游加爾各答港的運營能力,同時也可以防止海水倒灌導致的土地鹽化問題。但恒河平原下游的三角洲都面臨著海水倒灌、土地鹽化的威脅,顧此失彼是可以想象的后果。印度的引水分流計劃,將給下游的孟加拉帶來巨大災難,孟加拉當然不愿接受。
不過雖然當時的巴基斯坦在1951年就提出了恒河水的分配問題,但印度基本沒有積極回應過。磨磨蹭蹭直到1961年,兩國總算達成了法拉卡大壩是有爭議的工程、存在技術和政治問題這一共識,并隨后進行了多輪技術性磋商。受《印度河水條約》啟發(fā),巴基斯坦堅持應該達成一個恒河水資源分配條約,以對印度形成明確的約束。印度則堅稱沒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支撐,難以達成條約。
拖到1969年,兩國終于完成了數(shù)據(jù)采集和交換工作,可以開始分配談判了。巴基斯坦提出了一攬子計劃,希望獲得穩(wěn)定的水量,但遭到印度反對。與此同時,印度抓緊了法拉卡水壩的建設,于1970年完成了長達2203米的法拉卡大壩。隨后的1971年,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fā)生動亂的局勢,向孟加拉地區(qū)發(fā)動大規(guī)模突然襲擊,成功占領該地區(qū)并扶植自治政府,肢解了巴基斯坦,孟加拉從巴基斯坦獨立出來。印度和孟加拉國關于恒河水資源分配問題正式成型。
鑒于印度在孟加拉獨立過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獨立后的孟加拉新政府偏向于和印度保持良好關系,印度也意識到水資源問題將對兩國關系產(chǎn)生消極影響,出于拉攏孟加拉的需要,開始積極解決恒河水資源分配問題,并在隨后幾年取得了可喜的進展。1972年成立了聯(lián)合河流委員會(Joint River Commission,JRC),并以此為平臺展開了磋商,經(jīng)過磋商,孟加拉國承認了法拉卡大壩,印度則承認孟加拉國是恒河水資源的共享國,雙方一致認為在水量充沛的月份,兩國不存在水資源分配問題,主要問題在每年恒河枯水季的水資源分配。在1975年兩國達成了一個臨時協(xié)議,有效期是1975年4月21日到1975年5月31日。協(xié)議中止后,印度開始單方面分配水資源。
1975年8月,孟加拉發(fā)生政變,新政府上臺后弱化了和印度的關系,觸怒了當時奉行“印度主義”的英迪拉·甘地政府。由此印度政府在恒河水資源的分配上采取強硬政策,無視孟加拉國對恒河水資源的權利,而孟加拉國則開始將兩國的水資源爭端國際化,在伊斯蘭外長會議、不結盟運動、聯(lián)合國等多邊場合申訴印度的霸道行徑。
1977年印度德賽政府上臺,改變了原來甘地政府的策略,與孟加拉國達成了《關于在法拉卡分配恒河河水和增加恒河流量的的協(xié)議》,規(guī)定了在枯水期(每年1到5月)的水量分配,為期5年,此后又通過兩次諒解備忘錄,協(xié)議執(zhí)行到1988年失效。此后印度再次開始單方面分配恒河水資源,在1994年的枯水期,孟加拉國僅能從恒河分配到大約每秒250立方米的河水,而正常情況下應該有不少于每秒1000立方米的流量。
這種情況直到1996年奉行“古杰拉爾”主義的高達政府上臺才有了轉機。“古杰拉爾”主義的核心內(nèi)容是印度單方提供幫助,不要求對等回報,從而讓南亞地區(qū)處于良性互信。改變了原來強調(diào)印度是一個大國的“印度主義”政策。恰巧同年孟加拉國親印度的人民聯(lián)盟上臺,在此政治背景下,經(jīng)過兩國外交努力,終于在1996年12月達成了《關于恒河河水分配的條約》。條約有效期30年,根據(jù)該條約,孟加拉國在旱季可以分配到不低于50%的恒河水,孟加拉國獲得了旱季的用水保證,印度則通過該條約改善了與孟加拉的雙邊關系,促進了兩國在經(jīng)濟、安全方面的發(fā)展。故事到此,算得上是皆大歡喜了。
然而在該條約的執(zhí)行方面,雙方時有爭議,遠稱不上和諧共處,孟加拉國指責印度從沒認真執(zhí)行該條約,在旱季截水,雨季開閘,給孟加拉國造成了巨大損失,甚至為此還爆發(fā)過邊境交火。
在孟加拉的另一條重要河流布拉馬普特拉河上,印度也沒讓孟加拉省心,布拉馬普特拉河的重要支流提斯塔(Teesta )河上,原本建有孟加拉的達利阿(Dalia)水壩,并以此為依托,建成了一套龐大的灌溉系統(tǒng),但印度于1993年單方面在其上游建設水壩,將河水引入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使得該河流下游幾乎斷流,致使孟加拉原有的灌溉系統(tǒng)處于荒廢狀態(tài),孟加拉與印度就此展開多輪磋商,印度多次許諾將與孟加拉達成一個合理的河水分配協(xié)議,又多次跳票,嚴重傷害了孟加拉人民的感情。
此外,從2003年開始,印度加快其論證了20多年的“內(nèi)河聯(lián)網(wǎng)工程”的實施,該工程計劃將全國的主要河流連成一體,實現(xiàn)全國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其中計劃將布拉馬普特拉河水系和恒河水系連通,以解決印度南部地區(qū)缺水的問題,而恒河及布拉馬普特拉河水占了孟加拉國水資源總量的80%以上,此舉立馬引起了孟加拉國的高度緊張,全國都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游行抗議印度的這一計劃。
總體而言,印度在與孟加拉的跨境水資源利用問題上,稍不同于長期關系緊張的巴基斯坦,出于拉攏孟加拉的需要,對其有一定照顧,但充滿了霸權主義作風,將其作為敲打孟加拉的政治工具,聽話就給倆甜棗,不聽話就是一頓亂棍,使得孟加拉國怨恨難平。
印度與尼泊爾的跨境水資源利用問題
由于在與巴基斯坦及孟加拉國的跨境水資源利用爭端中,印度處于上游優(yōu)勢地位,掌握著主動權,吃相雖然不好,但手段倒不算太出格。到了與尼泊爾在這一問題上的爭端,地位換了過來,印度成了下游國家,有些手段就顯得不人樣了。
尼泊爾境內(nèi)河流眾多,主要水系是東部的薩普塔柯西河(Sapta Koshi River)、中部的甘達基河(Gandaki River)和西部的馬哈卡利河(Mahakali River)和卡爾納利河(Karnali River)四大水系。大小河流6000余條,大量的雪山融水加上豐沛的降雨量,使得尼泊爾水資源處于富足狀態(tài),但局限于自身經(jīng)濟技術實力有限,難以有效開發(fā)。如果印度和尼泊爾友好合作,互利共贏,有效開發(fā)尼泊爾水資源,可以緩解尼泊爾和印度北部電力短缺的問題,也可以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灌溉和防洪抗旱的功效。但兩國在這方面的合作卻實在讓尼泊爾人高興不起來。
尼泊爾東部的柯西河長期被認為是印度“比哈爾的禍患”,每到夏季泛濫的柯西河常常給比哈爾邦造成巨大的損失。為了在夏季控制洪水,在冬季提供灌溉,印度計劃在尼泊爾境內(nèi)柯西河上修建水壩,于1954年和尼泊爾簽訂了《柯西河條約》。根據(jù)該條約,尼泊爾同意印度在柯西河上修筑水壩以控制洪水泛濫,并選址在比哈姆那加(Bhimnagar)。
該水壩修建之初就主要考慮印度的防洪需要,對尼泊爾的利益甚少顧及。一開始雙方?jīng)]有商定從該水壩獲得的利益分配,經(jīng)后續(xù)談判協(xié)商才達成關于灌溉面積和電量分配的協(xié)議。
使尼泊爾民眾憤懣的是,印度通過該水壩獲得了可灌溉96萬余公頃土地的水源,尼泊爾僅僅獲得了2萬余公頃的灌溉面積。當然,尼泊爾作為一個山地國家,耕地分散,不像印度擁有大面積的平原耕地,且本身水量充沛,制約了尼泊爾方面對灌溉面積的需求。
但是另一方面,尼泊爾作為一個缺煤少油的內(nèi)陸國家,其電力供應嚴重依賴水電,且長期存在較大缺口,對電力需求強烈。結果卻是,依據(jù)條約,尼泊爾要向修建在位于該工程東部渠道上的卡泰亞(Kataiya)水電站購買電力,每度電4尼泊爾盧比,且該水電站的供電長期不正常,尼泊爾只能獲得大約0.8兆瓦的電力。
在該工程的修建過程中,印度獲準在尼泊爾境內(nèi)的查特拉(Chatara)、達朗(Dharan)、巴扎(Bazaar)等地開采礦產(chǎn),以滿足工程所需。同時該工程所占用的木材資源也歸印度所有,并可任意使用尼泊爾的土壤砂石。相當于印度在鄰國的土地上,利用鄰國的資源,修建了一座主要為自己服務的水壩。且該水壩的控制權歸印度所有,尼泊爾既不能在洪水來臨之際開閘放水,也不能在旱季保證灌溉用水,等于變相奪取了尼泊爾的土地。而且該工程修建完工后,淹沒了尼泊爾東部特倫區(qū)一部分最富饒的農(nóng)田。
另外由于該工程建設欠科學性,印度又管理不善,泥沙沉積問題嚴重。成為了威脅尼泊爾南部和印度比哈爾邦的禍患。2008年,該大壩決堤,造成兩國上百萬人受災。如今,修復該水壩或是建設新水壩對于雙方都成了一個難題,兩國都難以承受高昂的技術、經(jīng)濟和社會成本。
在中部的甘達基河(Gandaki River)水資源利用問題上,印度與尼泊爾也于1959年簽訂了一個《甘達基河條約》。吸取了在柯西河上的教訓,尼泊爾在該條約中詳細說明了通過該工程獲得的灌溉設施,并明確要求建設一座15萬千瓦的水電站供尼泊爾使用,希望以此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一切都是“然并X”。
1964年攔河大壩落成,東西渠道的建設則一直持續(xù)到70年代。工程完成后,按照尼泊爾水利官員的說法,尼泊爾通過該工程獲得了542公頃的灌溉面積,而印度通過該工程獲得了約160萬公頃的灌溉面積。好在尼泊爾主要關心的是水電站的問題,對灌溉面積的懸殊差異倒安之若素,一心等著水電站的建成使用。印度沒有讓他的鄰居“失望”,他們“如約”在尼泊爾境內(nèi)建設了一座功率為15萬千瓦的水電站,但只是理論上的15萬千瓦,實際功率只有3-4萬千瓦。且印度拖拖拉拉直到1981年才將該水電站交給尼泊爾使用。
在柯西河及甘達基河的水資源利用問題上,尼泊爾局限于自身技術、資金等因素限制,且由于在經(jīng)濟、政治和外交上對印度依賴較大,對于印度單方面提出的水資源合作方案不得不被動接受,悶聲吃虧。而印度則認為,尼泊爾方面既缺乏資金,又缺乏技術來利用水資源,自己理所當然應全權負責,且尼泊爾不花分文就獲得了電力和水利上的收益,反而應該感激他。
在西部的馬哈卡利河(印度境內(nèi)稱薩爾達[Sharda]河)的水資源利用問題上,尼泊爾吸取了前兩個條約的教訓,主動提出了與印度綜合開發(fā)的建議,力圖實現(xiàn)費用共擔,收益共享的合作狀態(tài),并與印度達成了《馬哈卡利條約》。但受兩國政治因素影響,該條約的執(zhí)行一波三折,并不順利。馬哈卡利河作為兩國西部的界河,印度有多次越河侵占尼泊爾土地的歷史。在修建薩爾達大壩的過程中,印度就侵占過河對岸尼泊爾的部分土地。從80年代起,印度又單方面在馬哈卡利河上修筑塔那克普爾(Tanakapur)大壩,造成尼泊爾境內(nèi)土地被淹沒。在尼泊爾國內(nèi)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有這樣的黑歷史,使得尼泊爾國內(nèi)民眾對于和印度合作開發(fā)馬哈卡利河水資源心懷疑懼,難以達成一致認識。
在與尼泊爾的跨境水資源利用中,印度由于處于下游,本身不掌握水資源利用的主動權,但印度利用尼泊爾對其在經(jīng)濟、政治、外交上的依賴,極度排斥尼泊爾與第三方合作;同時又以尼泊爾自身技術、資金實力有限,難以有效開發(fā)國內(nèi)水資源為由,利用尼泊爾的水資源來滿足自身需求,對尼泊爾的合理利益甚少照顧;并利用水資源開發(fā)為契機,侵犯尼泊爾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以下游國家身份,反倒取得了跨境水資源的主動權,體現(xiàn)了強烈的大國沙文主義作風。
以上就是印度在跨境水資源利用上的“豐功偉績”??偟膩碚f,不管是處在上游還是下游,印度基本實現(xiàn)了“我的都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到了和他的北方巨鄰打交道時,印度當然意識到原來的手段很難奏效,于是希望能拉上孟加拉、尼泊爾等和中國形成一個對南亞跨境水資源利用的共同條約,以此來限制中國。
所以印度對我國在雅魯藏布江上的水資源開發(fā)一驚一乍、夸大其辭就好理解了。一方面,這是印度以己度人,以自身長期以來自私霸道的行為作為認知基礎,認為中國也將以同樣的手段對付它,當然事實已經(jīng)證明這些都是虛妄的指責。另一方面則是在提前制造輿論,為即將在非法侵占的我國藏南地區(qū)的水資源開發(fā)做輿論準備,并給中國帶上套子。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