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顯示,本次改進的部件是一種導電性氧化薄膜,如今在紅外區(qū)可更具透明性。盡管先前已有科學家做出類似嘗試,但這是導電性氧化薄膜首次憑借一步工藝實現(xiàn)更高的透明性,且整個流程處于穩(wěn)定的空氣環(huán)境中。
光伏電池與一系列其它技術可從中獲益
“盧森堡大學制作的薄膜已在空氣中暴露一年半,目前的導電性依然不遜于當初。”盧森堡大學光伏實驗室負責人SusanneSiebentritt教授表示。
“這是一項偉大的科研成果,不僅可用于太陽能電池,還可應用于一系列其他技術。”她補充道。本項研究的參與科學家還有來自盧森堡大學光伏實驗室研究助理MatějHála博士與來自TDK的ShoheiFujii、YukariInoue。
透明導電性氧化物可用于任何結合電子與光線的設備,例如發(fā)光二極管(LED)、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甚至觸屏。在太陽能電池中,這些薄膜必須具有導電性,因為它們由上電極構成。與此同時,它們還必須具有透明性,以便將捕獲的太陽光線傳輸于下層——電流形成的區(qū)域。
光伏發(fā)電技術可受益于該項新成果
通過添加雜質,構成薄膜的氧化物具備了導電功能。通常而言,摻鋁氧化鋅運用最為廣泛。在這種情況下,鋁元素能夠為氧化鋅帶來自由電子,而這些自由電子還可吸收紅外線,這意味著通過的太陽能源產(chǎn)量更少。
盧森堡大學與TDK科研小組對制作薄膜的工藝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以令純氧化鉛更具導電性。
“受益于各國學術交流,我們多學科專家組萌發(fā)在濺射工藝中添加額外物質——氣體等離子——的想法。添加氣體等離子后,即使沒有鋁元素,材料依然可具有導電性。”Siebentritt教授解釋稱。
自由電子數(shù)量更少,速度卻更快
“憑借該項新工藝,添加了氣體等離子材料的導電性類似于摻鋁材料,但在紅外區(qū)域的透明性更佳,因為自由電子的數(shù)量減少引發(fā)光線吸收率的下降,從而提升了太陽能電池的效率。”MatějHála博士解釋道。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