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用電的價值總在一個限度,電力價格超過了這個限度,用這一度電就得不償失了,還不如斷掉了事。在歐洲、美國的電力市場,負荷高峰時段,電力價格完全可以上漲10幾倍乃至上百倍。
電改需要在電價上下功夫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到了《電力改革可以先從無謂損失入手》,并列舉了目前存在于電力行業(yè)中的幾類“無謂損失”,本篇文章將進一步闡述當前可以從哪些政策著手,消除“無謂損失”,推進電力體制改革。
大用戶直購電作為電改突破口
首先,大用戶直購電可以作為電改突破口,但目前“大用戶直購電”的政策設計是有問題的,最大的問題存在于“直購電從已有的計劃分配電量份額中扣除”(電監(jiān)市場〔2009〕20號)(其中有一些細節(jié),比如容量扣除,但是不影響準確性)。這種情況下,電力企業(yè)通過開拓市場,如果以優(yōu)惠電價簽署大用戶合同,那么意味著總收入可能不但不增加,反而減少。
行政定價永遠都不可能是合理的。理論上,由于電力需要實時平衡(儲能成本一般很高),電網有傳輸容量限制,出力的靈活性也受技術特點約束(比如可再生出力具有預測誤差,煤電爬坡不可能太快),電力消費無法在時間、空間、靈活度三個維度上等價,也就是具有價值上的三個方面的非均一性,從而需要對應于不同的價格水平才是有效率的,這是電力市場的基本功能,表現為電力價格的波動。以德國批發(fā)電力市場為例,2012年,其日前價格在-222歐元/MWh與210歐元/MWh之間,波幅是平均價格(大致40歐元/MWh)的十倍。電力市場是逐小時出清的,也沒有對輸電阻塞的考慮,但是每年將存在2.6萬(實時價格、日內價格與日前價格×8760小時)個電力價格水平(順便提一句:千萬別忘了,德國只有我國一個中等省份的大小,所以千萬別拿德“國”跟我國比,要比還是跟我國的“省”更有可比性)。而美國德州電力市場,是以5分鐘為周期出清的,那么就意味著存在對應于不同時刻的30億個電力價格。行政訂立、完全特定的電力價格,無法充分反映電力價值在任何一個維度的變化,以時間維度為最。
大用戶直購電可以直觀的暴露現有價格體系的“無謂損失”、價格“堰塞湖”,因此可以將“大用戶直購電”的新增市場額外于既有的計劃電量分配體系,倒逼行政電價體系解體,逐步建立躉售與零售電力市場,實現發(fā)現價格的功能。
取消居民電價補貼
電改需要做出的第二個全局性政策改變,就是取消居民電價補貼。人為壓低、不反映市場價值的居民用電價格,使居民用戶產生了價格錯覺,有礙于新興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與競爭力的提高,特別是分布式光伏應用。如果沒有扭曲的價格手段,分布式光伏將在我國迎來爆發(fā)式的增長,將是朝向我國“最優(yōu)電力結構”調整的巨大推動力。
同時,抬高的電力價格,也有助于居民尋找更為經濟的用電方式與用電行為,促進靈活用電的興起。
消除對高耗能產業(yè)的電價歧視
手段之三,是消除對高耗能產業(yè)的電價歧視。長期以來,能源價格被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如2014年初,我國出臺了針對鋼鐵水泥玻璃產業(yè)基于能耗標準的懲罰性電價。這一政策沒有做到電價機制與政策工具的有效區(qū)分。
在“審批”框子里面打轉的“價格手段”,自由量裁權巨大,極易導致腐敗與尋租(發(fā)改委價格司官員先后被帶走便是后果之一);另一方面,不區(qū)分機制與手段,容易將價格的手段式調整等同于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講,對于高耗能的限制理由應該在于其環(huán)境的負外部性,這一問題的解決有賴于環(huán)境標準的提高與執(zhí)行的剛性。高耗能并不具有“原罪”,其用電行為并不存在負的外部性影響,高耗能享受優(yōu)惠電價,是其用電特點決定的。
如果這種政策手段式的歧視可以消除,可以想象,資源富集地區(qū)的高耗能產業(yè)將具有多大的優(yōu)勢,電價完全可以低到美國中西部資源富集地區(qū)的電價水平。即使效率低一點,其節(jié)省運輸成本,環(huán)境價格也低(這一點必須正視與承認),有利于中國的高耗能產業(yè)集中到資源富集地區(qū),特別是有色、鋼鐵、建材等產業(yè)高度集中。而資源富集地區(qū),就是我國的電力消費中心,超過1500公里的長距離的輸電需求將不再需要,電力就地平衡效率最高的特點發(fā)揮的將更加充分。
如果這樣,從組織體系維持一個壟斷的電網行業(yè)也將完全失去功能價值,省為實體的組織方式將是規(guī)模效益的具體體現,而且不損失整體協調性。這也是全世界的一個趨同。美國的電網公司平均不會超過一個州的地理范圍,歐洲大大小小的國家眾多,但任何電網公司覆蓋的地理范圍也很有限。
東北地區(qū)一次性下調電價1-2毛
手段之四,下調東北地區(qū)電價。目前的東北電力系統面臨著供給與需求的嚴重失衡困擾,不平衡的程度有2000萬千瓦以上,而且隨著核電的投產不平衡的程度會更深。
一方面是過剩的發(fā)電能力,另一方面,是高企的電價。翻翻東北三省以及蒙東的電價銷售目錄,主要工業(yè)與商業(yè)銷售電價還高達6-8毛錢一度,這難道不很荒唐嗎?這已經高出歐洲德國、法國大工業(yè)長期電價30%-50%。這種高高在上的價格有任何意義嗎?發(fā)電企業(yè)為何不能夠稍微降降電價,電網企業(yè)為何不能下調電價,刺激一下電力需求,以獲得更大的收益與利潤呢?這也是經濟增長所需要的。
2014年9月,國家能源局專門出臺《關于緩解東北地區(qū)電力供需矛盾的意見》(國能電力[2014]350號),旨在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東北電網地區(qū)已建成機組缺乏足夠需求、利用率不足的問題。這些措施,按照政府原文:一是科學規(guī)劃外送通道建設;二是嚴控新增裝機規(guī)模;三是多措并舉增加系統調峰能力;四是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建設;五是落實責任,加強電力監(jiān)管工作。
分析這些措施可以看出,這全是打擊供應擴大或者直接增加需求的措施,完全沒有價格作用的影子。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政府長期的能源部門管理模式就是量價分離的。因此,管“量”的部門只有“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政策工具,而管“價”的部門把價格當成了調控工具,而不是連接供需的機制。如果能夠一次性大幅下調電價,東北地區(qū)有望成為電力改革新的試驗田。
以上種種手段,皆是當下即可采用的實際措施,既能助推電力體制改革,又能解決某一局部或者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實際困難。然則放大到電力體改改革的總體方案,需要考慮的事情林林總總,因此必須明確改革的目標。
我認為改革的唯一目標,應該是提升效率。這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其福利要不斷上升,唯一的選擇就是以盡量少的投入,獲得盡量多的產出,從而有更多的剩余可供二次分配。最大化產出投入比,也就是“提高效率”的一個通俗表達,與“做大蛋糕”同義??v觀世界各國開展的、計劃的電力改革,莫不如此。
那么,有沒有其他的目標呢?嚴格的來講,還真沒有。
難道“保證安全”不是目標嗎?這不是很重要嗎?的確,安全很重要,但是它不是目標,否則電力行業(yè)應該全部軍管,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安全。
事實上,從效率角度,為了保證安全的投入也應該在一定的限度之內,這是一個必要的約束,而不是目標。從電力系統運行角度,其尖峰負荷(比如年小時數300以內的那部分)要100%滿足,成本是相當高的。原因很簡單,其運行小時數很有限,但要滿足這部分,必須建設額外的機組,固定成本是一大塊,即使是單位投資最低的天然氣調峰機組。
從經濟學學究角度,恰恰存在一個“最優(yōu)停電時間”,也就是“最優(yōu)的不安全程度”,這是追求的目標,其將顯著的大于0。因為人們用電的價值總在一個限度,電力價格超過了這個限度,用這一度電就得不償失了,還不如斷掉了事。在歐洲、美國的電力市場,負荷高峰時段,電力價格完全可以上漲10幾倍乃至上百倍,如果沒有漲價的限制(這種限價一般是存在的,比如西歐電力市場大概在3歐元/千瓦時),其可能一直漲下去,早就超過了一般用戶的用電價值。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