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15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宣布啟動貨運組織改革算起,到9月23日已是整整第100天。業(yè)內人士表示,百日可謂鐵路貨改的“成人禮”,帶來的應是全方位的變革。
從計劃走向市場 “鐵老大”變“店小二”
作為鐵路總公司貨運改革的“先行軍”,廣州鐵路集團8月份收獲了重要一單。
湖南大型國有企業(yè)華菱鋼鐵集團與其簽署協(xié)議,承諾今年增加15%的運量。僅這一單,可以給鐵路帶來1.6億元的收入。
“從今年4月份開始,貨運處處長帶隊,先后11次上門拜訪華菱,直到8月份才談下合作運輸事宜。”談起變化,廣鐵貨運處的寧贊感慨萬千,“鐵路真的變身'店小二’了,以前萬事不求人,現在到處去敲門”。
姿態(tài)的變化是鐵路貨運從計劃走向市場帶來的最外在表現。華菱集團副總經理湯志宏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求著鐵路給車皮保障企業(yè)的運輸需求,在'計劃’車皮的規(guī)則下,時刻擔心能否批復足夠的運力。今年,鐵路主動找華菱,還承諾確保運能、隨到隨運,不僅讓我們心里踏實,也敢于拿更多的貨運份額給他們。”
“報車皮”是鐵路具有鮮明計劃色彩的專有名詞,指的是企業(yè)申請貨運,必須經過報計劃、批計劃、申請車、審批車四個步驟,由于需要層層批復,每一步都可能人為擴展出權力尋租空間。
專家指出,鐵路把過去依靠計劃組織運輸、運輸市場服從運輸計劃的生產模式,改為根據市場需求組織運輸,按照敞開收貨、實貨組織裝車、隨到隨運的運輸組織模式也是市場“倒逼”的結果。
“黑白通吃”切物流蛋糕 野心勃勃戰(zhàn)群雄
以鐵路、公路和水路為主的國內運輸市場,是一盤“三國演義”版的大棋。近年來,隨著物流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公路、水路的份額有條不紊地上漲,鐵路卻飄出綠線。
更為緊迫的是,由于經濟發(fā)展的周期性變化,鐵路貨運的主要客戶——煤炭、焦炭、石油、金屬礦石等大宗“黑貨”需求不振。而日用百貨、農副食品等零散“白貨”市場早已被鐵路當做“芝麻”丟掉了。
鐵路研究專家金一兵表示,要增加“黑貨”的運量,必須幫助企業(yè)降低物流成本。當企業(yè)產品有競爭力了,企業(yè)才可能依靠鐵路運出更多產品。
“與華菱的合作,鐵路通過主動優(yōu)化運輸線路、改變裝載方式等為企業(yè)節(jié)省2000萬元物流成本。”廣鐵貨運處副處長蔣運華說,“實踐證明,這種'雙贏’的模式是很有效的。”
在鞏固傳統(tǒng)黑貨市場的同時,附加值高、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的“白貨”市場成為鐵路貨運組織改革的重要抓手。
在5月底舉行的全路貨運改革大會上,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盛光祖明確表示:要鞏固老業(yè)務,開發(fā)新業(yè)務,重點是擴大零擔、白貨的業(yè)務量,開發(fā)快運班列等新業(yè)務。
貨運快捷班列是鐵路爭奪“白貨”祭出的一把利器。像客運一樣,班列對運行時間嚴格進行控制,且承諾到達當天可以完成短途配送,實現“一口價、門到門”服務。
廣鐵推行廣州至長沙城際貨運快捷班列后,贏得了長沙新聞紙的全部運輸份額。
農副產品也成為鐵路努力拓展的市場。海南島每年有600萬至700萬噸果蔬銷往全國各地,鐵路推出冷藏運輸,讓水果蔬菜都坐上空調車。
“目前,北京消費者12小時就能吃到廣東增城的新鮮掛綠荔枝。”寧贊說。
短期成效初步顯現 多重痼疾仍待破除
早在貨改滿月之時,鄭州鐵路局就宣布日均新貨運量達到300車左右,裝車量環(huán)比增長約10%,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回升態(tài)勢。太原、西安、呼和浩特等鐵路局的貨運量也實現同比增長。
貨改百日之時,記者從廣鐵得到的數據也顯示,其在傳統(tǒng)弱項零散“白貨”日均發(fā)送已達1424車,較改革前增長7.6%。
“我們積極與客戶開展商務談判,僅廣州地區(qū)就回歸了100多個大客戶。截至目前共談妥128個項目,預計年新增運量710萬噸。”蔣運華透露。
鐵路內部人士對貨改取得的成績更加審慎:“貨改形成品牌效應還需要時間。”
北京交通大學運輸學院教授胡思繼指出,目前的貨運改革,僅僅是優(yōu)化了運輸過程的服務性工作,高質量地實現貨物運輸過程,還有賴于貨運行車組織的改革。
“在'敞開收貨’的同時,沒有相應行車組織改革融合的貨運受理方式的改革,是不完整的改革,也是有風險的改革。”胡思繼說。
胡思繼建議,要參照國外的先進經驗建立快捷貨物運輸體系。這一系統(tǒng)在對組織快捷運輸的同時對貨物運輸全過程進行計劃管理,通過向全社會公布“貨物運輸時刻表”,根據不同層次運輸需求對貨主承諾相應的貨物運達時限。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