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報道稱,有生態(tài)專家表示,在短短幾天內,多個省從流域性大旱急轉大澇,這種極端天氣現象與全球變暖大環(huán)境有關。
在此,筆者以為,越是與全球變暖有關,越是易產生極端天氣,就越是應該重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做到最大限度地防患于未然。
本來,大量湖泊河流因干旱而干涸見底,轉眼間又傾盆大雨,洪澇成災。過去這種“旱澇急轉”的情況大多局限于一個小的區(qū)域,而今涉及范圍越來越大。總體說來,極端氣候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
有人包括相當一部分專家學者都認為,“旱澇急轉”是全球變暖所致,而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是工業(yè)化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所致,因而提倡要在全世界發(fā)展低碳經濟。對此,有一部分學者則持相反觀點,認為地球必要的溫室效應,是大氣層維護和調節(jié)地球適宜人類生存溫度的一種有效保護效應,其中二氧化碳僅占大氣中的平均含量為0.032%,在全球變暖中,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極其微小。
據《低碳戰(zhàn)爭》一書稱,我國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經過長期研究,指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化趨勢,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即公元前1100年以前為溫暖時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為寒暖交錯時期;公元1400年至1900年,為寒冷時期;現在屬于公元1900年以來的氣候波動時期。竺可楨認為,氣候大變動主要是太陽輻射的強弱變化,小變動與大氣環(huán)流有關。他的這個觀點得到歐洲一項新研究的驗證:陽光在最近60年比過去1000年的任何時候都燃燒得更猛烈。
筆者之所以在此陳述上述氣候暖化的研究狀況,目的在于說明,氣候變暖是一種自然趨勢,由于氣候暖化帶來的異常的極端氣候現象也屬正常自然現象。在此種情況下,作為人類本身,唯有采取積極防御的態(tài)勢加以應對。
中國,由于是人口大國,又是農業(yè)大國,面對氣候異常大趨勢,更應主動做好防范,最為直接和最有保障的措施,便是加快推進水利設施的建設和完善。
盡管此前我們在水利設施建設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與應對這種極端氣候的發(fā)展趨勢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要統(tǒng)籌調度和管理好現有水利設施,比如長江流域已建成的4萬多座水庫及已建和在建的2400多座水電站,由于各屬不同行政區(qū)域,在發(fā)揮整體協同效應上就顯得分散無力;一方面要加快老化設施的修繕,很多地方的小塘堰、小水庫、小涵閘等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失修多年甚至荒廢,有的甚至被填埋征用,如此之狀況,只能出現大旱期間無水灌溉,大雨期間又不能起到蓄水分洪的作用。
興修水利,是利國利民的根本大計,面對越來越異常的極端氣候,面對越來越滯后的水利設施,我們要做的工作實在太多。當前一個重要的任務是,如何從思想上統(tǒng)一舉國上下,非來一場水利建設的“大躍進”不可!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