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電動汽車占美國市場38%的份額;而如今純電動汽車仍然在向著1%的目標努力。一百年間,電動汽車幾番生死沉浮……
很少有人知道電動汽車究竟是從何時開始進入人們生活的,甚至多數(shù)人都會認為電動汽車不過是這幾年才出現(xiàn)的新鮮事物。但真的是這樣嗎?
1912年,在美國38%的汽車采用的是電力驅動,40%的汽車采用柴油驅動,而使用汽油驅動的汽車不過才22%。在這一年,美國電動車的保有量達到了33842輛。如果往前追溯電動車的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它出現(xiàn)的時間一點也不決策內燃機汽車短,甚至比奔馳發(fā)動機出現(xiàn)的時間還要早。
1832年,蘇格蘭商人羅伯特·安德森就研發(fā)出電動車。
1842年羅伯特和美國人托馬斯·達文波特研制的電動車首次使用了不可充電電池,使電動車進一步具有實用價值。物理學家普朗特在法國研發(fā)出性能更好的蓄電池,加上同是法國人的卡米爾·福爾在1881年對電池進行的改進,使電池有了更高的容量,從而為電動車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1897年是電動車開始商用的一年。美國費城電車公司研制的電動車成為了紐約的出租車。自此之后,安東尼電氣、貝克、底特律電氣、愛迪生這些公司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電動車,而電動車也開始成為主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對于那些上流社會成員,電動車清潔、安靜,并且易于操控的特點頗為受到歡迎,駕駛電動車他們不必忍受震動,不用忍受難聞的味道。雖然行駛在馬路上的電動車往往極速只有32公里/小時,但當時一些未量產的電動車也創(chuàng)造了不少速度記錄。1899年4月29日,Camille Jenatzy用自己研發(fā)的電動車創(chuàng)造了105.88公里/小時的極速。
市場放棄電動車
在20世紀初電動車迎來了大繁榮,1912年的市場占有率也是電動車的頂峰,但自此電動車不僅失去了成長的勢頭,且開始被內燃機汽車代替。
電動車的極速衰落在當時是必然的,因為美國在城市間建立起良好的公路網(wǎng)絡之后,就需要汽車擁有更長的續(xù)航里程,而當時的電動車顯然無法滿足這一需求。當時美國德克薩斯、俄克拉荷馬和加利福尼亞都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這使當時的汽油價格大幅降低,普通民眾也都能夠消費得起汽油。除此之外,Charles Kettering在1912年發(fā)明的電力啟動系統(tǒng)使汽油機啟動時不再需要人力了,而Hiram Percy Maxim發(fā)明的消聲器也降低了汽油發(fā)動機的噪音。如此,速度更快、續(xù)航里程更長,而且價值更加便宜的汽油車便開始了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汽油車的普及不得不感謝的另一個人便是亨利·福特,他為汽車工業(yè)帶來了流水線大批量生產,其結果是內燃機汽車價格平易近人。1915年的福特汽車售價440美元,而1912年的一輛電動雙座敞篷車的價卻是1750美元。于是,市場做出了選擇,電動車在上世紀30年代徹底消失。
電動車的復蘇
從市場消失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電動車發(fā)展和復蘇都是那么無力。
1947年,點接觸晶體管的發(fā)明帶來了現(xiàn)代電控技術并改進了電池組。這讓電動車的復蘇看起來成為了可能。于是,Henney車身設計公司和國家聯(lián)合電子公司合資組建一個基于晶體管技術的電動汽車公司,這家公司通過技術鉆研,確實研制出了世界第一款現(xiàn)代電動車Henney Kilowatt,而且開始嘗試推向市場。然而雖然技術的進步,使得它的性能比20世紀初的電動車有所改善,但顯然無法與汽油相比,更何況它的售價依然比汽油車高出太多。于是,1961年這一次嘗試再一次宣告失敗。
20世紀70年代之后,電動車贏來了另一次復蘇的機會。當時70年代和80年代,戰(zhàn)爭導致世界出現(xiàn)了石油危機,于是電動車再一次得到重視。在1990年的洛杉磯車展中,通用集團發(fā)布了Impact純電動概念車,并且宣布要將這款電動車實現(xiàn)量產。這無疑是一個非常震撼的舉動,震撼的不僅僅是汽車生產商,更是加利福尼亞州空氣質量管理局。這一負責清潔空氣的政府機構,對Impact純電動概念車印象深刻,而結果就是在隨后出臺了《零排放法案》,其中規(guī)定:1998年2月開始,所有汽車制造商新售汽車中必須有純電動汽車。
對于電動車這自然是一次寶貴的機會,通用也在1996年量產了自己的電動汽車,命名為雪佛蘭EV1,以出租的形式推向市場。這款汽車是幾十年中,第一款量產的電動汽車,也拉開了電動汽車量產的序幕。這款汽車車身結構采用玻璃纖維,能源來自于32塊鉛酸電池,兩臺42千瓦的三相感應電機負責驅動車輛。EV1在性能上已經(jīng)有了長足進步,極速可以達到128公里/小時,一次充電后可以行駛144公里,已經(jīng)可以滿足人們的短途出行需要。
電動車遭遇謀殺?
遺憾的是,EV1并沒有獲得一個好的結局。1999年,通用宣布停止該項目,同時也召回了租出的EV1進行了銷毀。1117輛EV1僅存幾輛被通用送到了博物館當做展覽品。美國導演克里斯·佩恩在他拍攝的紀錄片《誰殺死了電動汽車》中給出的答案是:殺死電動車的兇手是控制著通用汽車50%以上股份的石油巨頭和金融寡頭。
謀殺還是市場淘汰?或許這兩種真相都有可能,但最為重要的是電動汽車再一次受挫。汽車制造商們一方面著手電動汽車研發(fā)來應對《零排放法案》。在他們看來,在短時間內將電動汽車提高到滿足消費者需求是不可能的。于是,2001年加利福尼亞州空氣質量管理局宣布廢除了這項規(guī)定,而當時幾乎所有量產電動車也都隨后撤離市場。
大勢所趨
雖然1990年到21世紀初的10年努力,并沒有讓電動車在市場中堅持下來,但這并不是一次失敗。因為這10年使得眾多企業(yè)投入到了電動汽車的研發(fā)當中,量產電動汽車退出了但電動汽車技術卻并沒有停滯。尤其是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中東政局的動蕩,使石油價格從每桶20多美元爽升至80美元,石油安全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加之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地球自然災害的頻發(fā),電動汽車被推到了舞臺中央。
2007年時,Miles電動車公司宣布將推出XS500電動車。在兩年后,這款具有高速巡航能力的全電動轎車開始投放美國市場場。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Tesla汽車公司,也在2008年推出了Tesla Roadster雙座電動跑車。在退出市場5年之后,電動車在短時間內便迎來反彈。而這一次反彈不再是電動車的嘗試,而是有了大勢所趨的樣子。如今,電動汽車已經(jīng)在速度、續(xù)航里程上直追汽油車,雖然取代汽油車仍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它畢竟已經(jīng)給了人們一個可憧憬綠色交通的希望,而這個希望實現(xiàn)的時間看上去也不再那樣遙遠。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