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車企苦動力電池久矣!
自從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公開自嘲是寧德時代的“打工人”后,徹底打響了新能源車企重掌主導權的第一槍。
從宣布成立因湃電池到破土動工,廣汽埃安僅僅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12月11日,位于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yè)園內的因湃電池正式開工建設,這是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的落腳點。
根據規(guī)劃,因湃電池的廠房預計在2023年10月實現交付,2025年年底完成36GWh產線的導入,屆時可以滿足6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裝車需求。
事實上,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早已有跡可循。
在2021年4月舉辦的“廣汽科技日”上,廣汽集團就披露了“中子星戰(zhàn)略”,該戰(zhàn)略主要圍繞動力電池的創(chuàng)新技術進行發(fā)力,自研動力電池試制線的建設就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
2022年8月,廣汽集團連續(xù)發(fā)布兩則公告,一是將設立動力電池公司開展自主研發(fā)動力電池的產業(yè)化建設;二是同意參股公司廣州巨灣技研建設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
2022年10月,廣汽埃安宣布因湃電池注冊成立,意味著廣汽埃安基本完成了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的閉環(huán)。
就像燃油車時代的傳統車企自研發(fā)動機等核心零部件一樣,新能源車企自研動力電池也已成為一種趨勢。不止是廣汽埃安,特斯拉、蔚來、長城汽車、吉利集團、比亞迪等均已通過自研的方式切入動力電池領域。
天風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新能源車企自研動力電池的好處顯而易見,包括動力電池技術趨于成熟,新能源車企具備后發(fā)優(yōu)勢;背靠新能源車企,動力電池出貨增長快且穩(wěn)定;新能源車企對車輛理解更深,車端需求可以直接穿透到動力電池等等。
自研電池看起來前景很美好,但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是否可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極其激烈的現階段,再分出精力去自研電池,廣汽埃安能否實現對同行的趕超?它能從寧德時代的“打工人”翻身做主人嗎?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也被比喻為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成本幾乎占據整車成本的40%-50%。換言之,新能源車企能否實現盈利,與動力電池有著巨大的關系。
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人士曹濤向「探客出行」表示:“如果新能源車企想要實現盈利,那對于產業(yè)鏈的管控能力得極其出色,尤其是動力電池這一環(huán),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上,一能擴大利潤空間;二能維穩(wěn)供應;三能避免被上游‘卡脖子’。”
其中,維穩(wěn)供應和避免被“卡脖子”尚且能通過“二供”、“三供”得以緩解,但擴大利潤空間卻只能通過自研動力電池實現。
以比亞迪和其自研的刀片電池為例,中信證券曾指出,2019年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電池包的平均成本為0.85元/Wh,替換成刀片電池后,成本有望下降30%至0.6元/Wh,假設一輛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的電池容量為50kWh,則單車電池成本下降約1.25萬元。
“自刀片電池問世以來,已經和特斯拉傳出過數次‘緋聞’,根據業(yè)內測算,在相同續(xù)航里程的情況下,特斯拉搭載刀片電池會使動力電池成本下降30%左右,進而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曹濤說道。
雖然擴大利潤空間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極具吸引力,但自研動力電池并不是必選項,不過在現階段,新能源汽車自研動力電池的理由已變得越來越充分。
動力電池原材料的價格飆升,幾乎成為了所有新能源車企的噩夢。
在2021年之前,還沒有哪一種動力電池原材料能被冠以“石油”的稱號,但在2021年之后,電池級碳酸鋰、電池級氫氧化鋰等鋰鹽的“身價”扶搖直上,一年時間暴漲十倍,且加價難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白色石油”。
以電池級碳酸鋰為例,根據生意社檢測的數據,截至12月17日,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61萬元/噸,作為對比,在2021年12月和2022年6月,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分別為20.5萬元/噸和47.2萬元/噸。
原材料價格飆升,直接堆高了動力電池的成本。
在“第12屆中國汽車論壇”上,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直言,“(動力電池成本上漲)導致長安汽車單車成本增加5000元到3.5萬元,這些成本都靠我們企業(yè)自身來消化,嚴重影響產品效益達成,對企業(yè)經營造成巨大波動。”
廣汽埃安同樣感受到了寒氣,持續(xù)飆升的原材料價格,讓它將目光瞄向了最上游的鋰礦處,比如其與贛鋒鋰業(yè)簽署戰(zhàn)略合作協議,在鋰資源開發(fā)、鋰鹽深加工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等層面展開深入合作,后又借助廣汽集團子公司廣汽零部件與獅溪煤業(yè)、遵義能源共同出資設立的合資公司,獲得了礦產資源的探礦權和采礦權。
新能源車企自研動力電池的背后,也有動力電池供需已經失衡引發(fā)的矛盾與焦慮。
曾慶洪在“2022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表示,“動力電池市場正面臨供需不平衡。”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也曾直言“動力電池供應緊張仍將令中國車企在今年面臨巨大挑戰(zhàn)”。
根據能源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的測算數據,到2025年,動力電池產銷缺口將達到37%,裝車缺口將達到25%且持續(xù)維持供需緊張的狀態(tài)。
“頭部幾家動力電池企業(yè)的產線還未建設完畢,就已經遭遇新能源汽車企提前‘鎖單’,而且多數動力電池企業(yè)明年上半年的訂單早就全部排滿了,現階段優(yōu)質產能畢竟有限,這也是新能源車企不得不自研動力電池的原因。”曹濤向「探客出行」透露。
此外,動力電池關乎到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安全、性能表現以及駕乘體驗,直接左右著新能源汽車產品的交付情況以及消費者的決策,若一直將動力電池交于動力電池企業(yè),無異于會受制于人。
由此可見,車企親自下場自研電池是勢在必行。
從客觀層面來看,比亞迪為新能源車企起到了一個示范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新能源車企自研動力電池的可行性。
12月9日,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yè)創(chuàng)新聯盟公布2022年11月動力電池裝車量數據,其中,比亞迪的裝車量為8.94GWh,同比增長158.38%,以26.09%的市場占有率穩(wěn)居第二名,僅次于寧德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不僅是中國第二大動力電池企業(yè)座位上的“常駐嘉賓”,同時也連續(xù)五年擠進了全球前四名。
現階段,比亞迪生產的動力電池絕大多數為自家車型使用,換言之,僅憑比亞迪一家新能源車企,其動力電池裝車量就能占到中國市場近三成的水平。
如今,比亞迪的“追隨者”日益增多,比如長城汽車和蜂巢能源、廣汽埃安和因湃電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的道路大概率不會如比亞迪那樣順暢。
首先,目前中國動力電池市場基本形成了“一霸一超多強”的競爭格局,姍姍來遲的廣汽埃安已難以撼動各家動力電池企業(yè)的江湖地位,可供其發(fā)揮的余地極其有限。
一方面,寧德時代一家獨大,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2022年1-11月,其市場占有率高達48.02%;另一方面,包括中創(chuàng)新航、欣旺達等在內的動力電池第二梯隊正緊追猛趕,并紛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積極擴充產能。
根據規(guī)劃,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chuàng)新航、國軒高科和蜂巢能源在2025年的產能將達到670GWh、600GWh、500GWh、300GWh和600GWh,相比之下,2025年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的產線產能最高僅36GWh,差距仍然十分明顯。
其次,自研動力電池離不開巨額研發(fā)投入。2022年前三季度,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和國軒高科的研發(fā)投入分別為105.77億元、18.96億元、14.32億元和10.39億元。
2019年至2021年,廣汽埃安的凈虧損分別為6.21億元、6.88億元和13.89億元,三年時間累計虧損26.98億元。
即便是廣汽集團,在2022年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也僅為80.63億元,遠遠低于寧德時代的研發(fā)投入,究竟能拿出多少“閑錢”投入研發(fā),無論對于廣汽集團還是廣汽埃安而言,均是一個壓力巨大的問題。
最后,自研動力電池不能光靠砸錢,技術創(chuàng)新才是最大的門檻。目前,通過電池技術創(chuàng)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已成為行業(yè)普遍共識,像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特斯拉的4680電池等等。
客觀而言,依托廣汽集團,廣汽埃安在技術創(chuàng)新層面的實力并不弱,比如其有新一代超能鐵鋰電池,其質量能量密度提升13.5%,體積能量密度提升20%,-20℃低溫容量提升約10%,動力電池壽命可達150萬公里以上。
此外,廣汽埃安還擁有離子多通路分流、陰極電勢能緩沖、OCV三維空間響應面重構等技術,不僅提升了動力電池的快充能力和低溫性能,還大大提升了電池管理系統的精度。
“未來五年內,技術創(chuàng)新將成為動力電池企業(yè)生存下去的關鍵能力,動力電池技術之戰(zhàn)也會更加深入且激烈,留給廣汽埃安突圍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曹濤向「探客出行」表示。
在高手林立的動力電池領域,廣汽埃安趕超動力電池企業(yè)的可能性大嗎?
一位常年關注動力電池領域的投資人士告訴「探客出行」,廣汽埃安幾乎不可能趕超動力電池企業(yè)。
“自研動力電池的周期很長,從建設產線到產能爬坡需要大量時間,無法一蹴而就,自研動力電池難以獨挑大梁。即便假以時日,廣汽埃安自研的動力電池成功實現量產,也不可能打破現有的市場格局,向動力電池企業(yè)采購仍是其獲得動力電池的重要方式。”該投資人士說。
“事實上,造動力電池還是動力電池企業(yè)更加專業(yè),中短期內,廣汽埃安自研的動力電池占比不會很大,產能甚至無法滿足內部供應,廣汽埃安自研動力電池,并不意味著其能在動力電池市場中占據一席之位,不過,廣汽埃安的動力電池供應結構會更加多元化,從而進一步掌握主導權。”曹濤分析。
麥肯錫曾就新能源車企是自研還是外購動力電池做過評估,結論是當新能源車企的年產量超過50萬輛時,自研動力電池才可能具備成本優(yōu)勢。
然而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達到50萬輛以上的新能源車企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
事實上,廣汽埃安確實也沒有完全押注自研動力電池,根據規(guī)劃,在動力電池的供應上,廣汽埃安將采取“三條腿走路”的模式,分別是擇優(yōu)外購、合資合作生產以及自研。
綜合各方觀點以及廣汽埃安的規(guī)劃,除非能夠在動力電池技術方面取得革命性創(chuàng)新,并且產能得到大規(guī)模擴充,廣汽埃安尚且有像比亞迪一樣的競爭力,否則很難實現對動力電池企業(yè)的趕超。
現階段,相比自研動力電池,通過入股或合資建廠等形式實現與動力電池企業(yè)的深度綁定,似乎更符合新能源車企的實際情況。
比如,梅賽德斯-奔馳集團斥資9.05億元入股孚能科技并簽署戰(zhàn)略供應協議;欣旺達獲得了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和“蔚小理”的聯合投資;廣汽集團和寧德時代共同出資42.26億元成立時代廣汽動力電池有限公司等等。
“不過,未來對于核心供應鏈的自研自產,或將成為新能源車企競爭的主旋律,廣汽埃安無疑吹響了新能源車企整合供應鏈的號角。”曹濤說道。
*注:文中人名皆為化名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