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鄞南平原大片的麥田完成了收割。麥子收完后,成排的小麥秸稈倒在田里,等待著自然腐爛后還田……
麥子收了,接著就要種水稻,可秸稈沒爛完活就干不了。前幾天,兩名種糧大戶找到位于奉化的寧波恒麟環(huán)??萍加邢薰?,請求幫忙收草。公司董事長顧誠卻犯了難:路太遠了,而且麥稈又細又小,不好再利用。
近年來,為了保護大氣環(huán)境,不允許農戶點火焚燒秸稈。這意味著必須得為每年巨量的秸稈找尋“出口”,用新的辦法來綜合利用。
根據國家要求,2021年,浙江省試點推行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今年3月,市農業(yè)農村局下發(fā)文件,高水平推進農作物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工作在全市鋪開,這也是創(chuàng)建“無廢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
何為秸稈全量化利用?各地又采用什么妙招,實現變草為“寶”?日前,記者走訪了種糧大戶和秸稈加工企業(yè),請教相關專家,探求破解秸稈全量化利用中的難點問題。
完善網絡 農戶和收儲企業(yè)“動”起來
去年,奉化被列為浙江省農作物秸稈全量化利用5個試點縣(市、區(qū))之一,也是寧波市首個創(chuàng)新試點地區(qū)。
奉化區(qū)農業(yè)農村局農技服務總站副站長丁峙峰告訴記者,每畝農作物理論上會產生0.5噸秸稈,按照2020年全區(qū)13.45萬畝播種面積計算,會產生6萬余噸秸稈,其中可收集總量為4.62萬噸,“因為退林(花木)還田的緣故,今后幾年,秸稈產量會有大幅提升。”
去年,奉化區(qū)完成了秸稈全量化利用規(guī)劃(2021-2025)的編制工作,重點放在加強秸稈收儲運體系的建設上,在江口街道以及溪口、西塢等地建立秸稈收儲運網點,以企業(yè)為主體,實現市場化運作。
位于江口街道三迸橋村的寧波恒麟環(huán)??萍加邢薰臼俏沂凶钤绲慕斩捑C合加工企業(yè),成立至今已8年。去年,公司搭建了1400平方米的鋼棚設施,用于存放收來的秸稈,并添置了履帶式打捆機、叉車、牽引拖拉機頭、摟草機等機械化設施,建成區(qū)級秸稈收儲中心。
在公司的收儲中心,記者看到一捆捆打包好的秸稈整齊碼放。個頭大的,一捆草就有1噸重。“以前這個堆場是露天的,而稻草最怕日曬雨淋,沒管好可能會失火。”董事長顧誠說,現在架起鋼架大棚,儲草的安全系數大大提升。
目前,恒麟公司主要收儲水稻秸稈,每年秋天晚稻收割的時候,也是公司最忙碌的收草季。公司花150萬元新添置6臺打捆機,機器多了,服務農戶的效率大大提升,距離遠一點的稻田也能及時去收草。目前,恒麟公司每年能收儲2萬噸水稻秸稈,占了全區(qū)可收集總量的40%左右。
距離恒麟公司不遠處,就是奉化區(qū)最大的農場——麥浪農場。承包了3800畝農田的農場主人竺海龍告訴記者,以前農戶喜歡自己留著秸稈,當肥料還田,現在觀念變了,巴不得讓企業(yè)抓緊來收草。因為秸稈留在田里,與泥土糾纏在一起,會影響后續(xù)犁田和種植。“我們割稻時,會特意留下長秸稈賣給收儲企業(yè),每畝地賣草還有幾十元的收益。”竺海龍說。
全量化利用 諸多難點要攻克
奉化地域廣闊,僅靠“恒麟”一家收草,遠遠不夠。去年,奉化區(qū)把錦嘯、成瑞兩家農機專業(yè)合作社納入秸稈全量化利用項目,承擔一部分收草任務,把水稻秸稈等初加工后,用作牛羊喂養(yǎng)飼料,或作為礱糠替代物用于雷筍的種植、保溫,打通秸稈收集、銷售產業(yè)鏈,形成產收銷網絡,實現秸稈快速離田。
丁峙峰介紹,自2016年起,奉化每年出臺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對水稻秸稈全量還田和秸稈機械化打捆收集實施政策補助,建立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秸稈收儲量的提升,催生一批打捆、運輸新崗位,帶動農戶收入增長。2021年,奉化全區(qū)秸稈綜合利用量4.46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6.53%。
盡管秸稈綜合利用進步巨大,但加工企業(yè)相關人士坦言,面臨的難點還有很多,不僅要政策支持,還要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妙招。
顧誠告訴記者,總體上看,現有的收儲網點還是太少,堆場太小,企業(yè)保管能力以及收草機械設備遠遠滿足不了農戶需求。一臺打捆機平均一天只能收集七八十畝的稻草,遇到下雨還干不了。每到秋收時,數萬畝稻田急著排隊等收草,企業(yè)加班加點還趕不及。“我們測算過,如果有20臺打捆機,能基本滿足奉化全區(qū)以及海曙洞橋、石碶一帶的收草任務。”顧誠說,但打捆機一年中也就使用一兩個月,使用率很低,若全部由企業(yè)出資采購不現實。能否采取政府購買,企業(yè)租賃使用的方式?
另外,建造秸稈堆場,往往需要占用用地指標,這又是一個難點。網點太少,收儲企業(yè)收一次秸稈,要往返數十公里路,成本太高,得不償失。顧誠說,他們企業(yè)每年在本地收儲的秸稈,只夠公司7個月的使用量,不足部分的草料,要到江蘇等地購買,每噸花費500元。“一邊是本地秸稈沒有能力收儲,農戶著急,另一邊是加工企業(yè)要花近10萬元到外地買草。”顧誠希望政策多給予支持,想辦法解決這一矛盾。
記者了解到,與江蘇、上海、安徽等地相比,浙江在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補貼上力度偏小。像上海金山區(qū),對秸稈利用項目每噸補貼高達300元,而江蘇鹽城,由政府出資建造廠房供秸稈加工企業(yè)使用。顧誠說,他們之所以在江蘇泗洪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秸稈收儲、生產基地,當地政府的“真金白銀”投入,起到了很大作用。
多渠道發(fā)力 秸稈變出新用途
今年,我市大力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要在96.7%以上,離田利用率達到22%,計劃建立7個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余姚市高質量創(chuàng)建國家秸稈全量化利用試點縣。
“秸稈收儲運體系弱是離田利用率低的最重要原因。”市農業(yè)農村綠色發(fā)展中心副主任吳愉萍介紹,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年可收集資源量70多萬噸,根據種植類型和區(qū)域分布,在“十四五”期間,計劃打造35個標準化秸稈中心,做強秸稈收儲運體系。另外,政策的補貼支持力度會明顯加大,像秸稈離田利用一塊,準備提高至每噸150元,市級和區(qū)(縣、市)各出一半,加大對加工企業(yè)的支持力度。
長期的耕種歷史表明,秸稈還田是很好的做法。研究表明,70%秸稈還田,30%離田利用,比較合理。通過農業(yè)技術,實現秸稈粉碎還田、覆蓋還田,促進土壤肥力提升,保障耕地綜合產能?,F在還有一種新技術,把秸稈加工成“生物碳”,再用于還田,還能起到固碳減排的作用。
在農業(yè)技術專家眼里,秸稈這株“草”,利用好了,全身是“寶”。像恒麟公司,把秸稈處理成細細的草絲,加工成環(huán)保纖維板、秸稈模壓托盤、藝術裝飾品等。顧誠說,他們在稻草絲里放入草籽,噴射到50余米高的巖壁上,用于礦山復綠,最近還開發(fā)了草纖維花盆,不需要泥土就能養(yǎng)花種草,新潮又環(huán)保。
吳愉萍說,秸稈利用要提升技術含量。比如位于慈溪的寧興涌優(yōu)飼料公司,把小麥、水稻、玉米秸稈粉碎后混合微生物,做成飼料,供給當地養(yǎng)牛場。牛兒“吃掉”大量的秸稈,產出的牛糞又用來制作有機肥,實現循環(huán)利用。在畜禽養(yǎng)殖、菌菇培育、“禾塑”做成板材等方面,秸稈也有用武之地。
在北方部分產糧區(qū),秸稈粉碎還田或打包成捆送往養(yǎng)殖場和生物發(fā)電廠,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秸稈離田、加工、銷售產業(yè)鏈條。小小秸稈成了綠色產業(yè)的“香餑餑”,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與農民增收雙贏。
吳愉萍認為,要把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納入生態(tài)文明建設、鄉(xiāng)村振興等考核內容,建立長效機制,探索生態(tài)補償制度,做好離田產業(yè)化利用和還田可持續(xù)發(fā)展兩篇文章,形成一套適合縣域整體推進的運行模式,合力打造秸稈全量化綜合利用“寧波樣板”。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