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周艱苦的談判,當地時間12月12日中午13∶30,巴黎協議文案終于出臺了。這比原定時間拖延了半天。截至記者發(fā)稿時,大會依然在舉行閉門會議,對文案進行最后表決。
長期升溫控制目標一直是談判爭執(zhí)的焦點之一。新的文案在各方爭議的2攝氏度和1.5攝氏度之間選擇了折中方案:“與前工業(yè)時代相比,控制全球平均升溫遠低于2攝氏度,并努力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
除了溫度控制,文案還提到,應朝向低碳和氣候適應的未來目標發(fā)展。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應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
在談判倒計時兩天時,美歐、非洲和加勒比太平洋國家等結成“雄心聯盟(highambitionscoliation)”,以尋求一個在長期目標、減排的評議機制等問題上強有力的協議,但這個結盟公布后,歐美卻因為沒有在資金等問題上展現足夠的“雄心”而受到批評。看來“雄心”和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零排放”可能嗎?
今年的g7峰會上,各國領導人表示到本世紀末全球應該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到2050年,全球的碳排放量應比2010年降低40%至70%。
甚至連石油輸出大國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也在一次會議上表態(tài),到本世紀中葉沙特將逐漸淘汰化石燃料。
似乎“完全淘汰化石能源”并非遙不可及的目標。這真的可能嗎?
“如果把淘汰化石能源作為全人類共同努力的長期目標,并非天方夜譚。”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所研究員陳迎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疑問時這樣解釋,“不過本世紀末溫室氣體零排放也不表示百分之百淘汰化石能源。”
國家發(fā)改委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也認為,實現零排放,一個途徑是完全使用非化石能源,一個途徑是進行碳捕捉和封存。現在大家對于路徑還沒有共識。但既然確定了零排放的愿景,至少”不能有太多化石能源”這一點是肯定的,高碳的化石能源會先退出去。
“如果可以大規(guī)模應用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一些化石能源還可以維持。但要往地下灌幾十億噸二氧化碳,目前的技術還不成熟。”周大地說,碳封存技術走出一兩個示范工程的階段,還需要很多努力。
但不論是百分之百“去碳化”還是零排放“碳封存”,一個明確的信息就是能源轉型是個大趨勢。
世界共識——減少化石能源
巴黎大會期間,環(huán)保組織350.org發(fā)布報告,匯總了全球商家不再投資化石能源的承諾:去年9月,不再投資的額度是5000億美元;今年9月,不再投資的額度是2.7億美元;而截至今年12月2日則達到了3.4萬億美元。
巴黎大會頭一天,印度為首的120多個國家參與的“國際太陽能聯盟”成立;比爾·蓋茨則在大會上聯合20多個商界人士成立“突破能源聯盟”,致力于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fā)清潔能源,推出市場歡迎的新產品;包括了中國和美國等主要國家在內的“綠色20國集團”也宣布要開發(fā)清潔能源技術。
美國金融雜志《巴倫周刊》報道說,巴黎氣候峰會改變全球原油供求關系的作用大于歐佩克會議。
“如果各國最終落實氣候變化政策,原油在運輸燃料領域沒有競爭對手的年代將結束。”報道說,“沙特領導人或許會發(fā)現,與其把原油留在地下供后代開采,不如現在開采出來賣掉:與其幻想石油國家地位永不改變,不如趕緊把原油換取現金以轉型經濟。”
減排有助于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中國經濟會受減排影響,但在一些專家看來,這種影響是良性的。
“應對氣候變化往往被認為是有損于經濟增長的,因而各國政府也因為其減排成本而不采取有力的行動。”清華大學能源環(huán)境研究所滕飛副教授在《世界環(huán)境》撰文指出,過去各國在沒有充分互信與合作的情況下,擔心別人“搭便車”而不愿意進一步提高減排力度。
但談判各方也能逐漸看到減排的潛在機會。“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可以推動創(chuàng)新、提高經濟增長并帶來諸如可持續(xù)發(fā)展、增強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等廣泛效益。”滕飛說。
清華大學的《中國與新氣候經濟》報告指出,中國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與經濟發(fā)展、能源安全與全面提高環(huán)境質量的目標一致,符合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身利益。
按照中國去年提出的計劃,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將達到20%。周大地指出,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兩個前提,首先是能源消費總量不能增長過快。“如果我們節(jié)能做得更好,那么‘非化石能源20%’的目標實現起來就不會太難。”周大地說,“第二,也得寄希望于今后15年非化石能源發(fā)展有更大規(guī)模。我個人認為:要充分開發(fā)水力資源;核電站也要大規(guī)模地發(fā)展,同時風電、太陽能要保持現在的發(fā)展速度。”
對于全球能源革命來說,巴黎氣候大會注定將被記錄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它一定不是句號!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