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經濟轉型關系全面改革
價改要啃“硬骨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價格改革的取向,無疑就是市場化。
“30多年來,我國價格改革先后經過了三個階段”,對價格改革歷程,中國價格協(xié)會會長王永治熟稔在心:
1979年到1991年,是改革計劃價格體制階段,其中,1979年—1984年“以調為主、以放為輔”,1985年之后變?yōu)?ldquo;以放為主、以調為輔”,開始實行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
1992年之后,價格改革步入“快車道”,1992年至2000年的8年間,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價格體制階段,絕大部分雙軌制商品的價格交由市場調節(jié);
2001年至今,大規(guī)模、大面積、大幅度的“調”“放”基本結束,改革重點轉為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價格調控體系,并對極少數(shù)重要商品服務價格進行調整。
從1992年到2001年7月,中央管理的定價項目從141種大幅壓減至13種,分別是:重要的中央儲備物資,國家專營的煙葉、食鹽和民用爆破器材,部分化肥,部分重要藥品,教材,天然氣,中央直屬及跨省水利工程供水,電力,軍品,重要交通運輸,郵政基本服務,電信基本業(yè)務,重要專業(yè)服務。
此后,中央儲備物資、化肥、電信基本業(yè)務相繼放開,時至今日,中央定價項目只剩下十大類。國家發(fā)改委表示,去年年底,我國已有95%以上的消費品、97%以上的生產資料實現(xiàn)了市場定價。“剩下的主要是一些影響面廣、后續(xù)產業(yè)鏈長的基礎性產品,或與民生緊密相關,或涉及壟斷,利益關系復雜。”王永治說。
價改走過35年,剩下的都是“硬骨頭”,而這些“硬骨頭”牽制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目前在資金、土地、能源以及水、電、天然氣等要素市場上,政府干預過多,導致價格不能反映市場供求與資源的稀缺程度,也導致了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yè)結構失衡,以及高污染、高能耗等問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
價格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王永治說,要利用價格改革帶來的市場倒逼機制,促進壟斷行業(yè)改革、稅制改革、質量體系改革、環(huán)保體制機制改革等其他領域改革。
此外,把價格更多交由市場,也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減少政府對市場不必要干預的應有之義。
部分交給市場部分完善機制
大部分價格將放開
新一輪價格改革,需在哪些方面重點發(fā)力?
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連維良表示,未來除重要的公用事業(yè)、公益性服務和網(wǎng)絡型自然壟斷環(huán)節(jié)實行政府定價外,其余價格都要逐步、有序地放開。王永治認為,“改革必然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眼下,新一輪改革的具體方案尚在醞釀,但專家和媒體各抒己見,都已在暢想大致方向。
——能源、交通、環(huán)境等價格形成機制需進一步完善。
“在煤、電、油、氣等資源性產品領域,價格形成機制還不夠合理,成為價格改革需要打破的‘最后壁壘’。”王永治說,逐步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狀況和環(huán)境治理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是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的方向。
——部分壟斷行業(yè)價格需要改革。
近年來,電信三大運營商資費價格大幅下降。去年底,基礎電信領域又開始向社會資本開放,虛擬運營商的加入讓市場競爭更加充分。電信市場逐步發(fā)育成熟,為今年5月電信資費的全面放開奠定了基礎。
同樣,國家明確即將廢除專營的食鹽價格,也將迎來放開契機。有專家表示,食鹽是可以競爭的領域,完全沒必要專營;取消食鹽專營,會增加消費者選擇權,降低食鹽價格。
——部分專業(yè)服務價格可以大幅放開。
今年上半年,我國先后放開了房地產咨詢、專利代理、報關服務、自愿性產品認證、質量(環(huán)境)體系認證等11項服務價格,放開了除政府投資項目或委托服務以外的建設項目前期工作咨詢、工程勘察設計、招標代理、工程監(jiān)理等4項服務價格。新一輪價格改革,也明確要放開與居民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絕大部分專業(yè)服務價格。“這些領域專業(yè)性很強,其價格調整不會影響普通居民的基本生活。”王永治說。
——探索建立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
今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取消棉花、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政府不再干預市場價格,價格由市場決定,生產者按市場價格出售棉花、大豆。與此同時,對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補貼,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jù)差價給予生產者補貼。
推進要謹慎監(jiān)管要跟上
價改拒絕“休克療法”
今年以來,相對穩(wěn)定的物價水平為價格改革提供了空間,物價改革面臨著難得的“窗口期”。王永治認為,若價格放開后,某些產品出現(xiàn)價格異常波動,我國也有足夠的能力與財力平抑物價、保障低收入群體生活。
但是,價格改革關系國計民生,涉及千家萬戶,“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必須謹慎操作。王永治表示,價格過低,影響生產者積極性,使生產活力不足;價格過高,又會影響大眾,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30多年來,黨和政府對價格改革很重視,也很謹慎。在具體操作上,一直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唯恐由于決策不當引起社會不必要的波動。”提起價格改革的“敏感性”,王永治深有感觸。他建議在推進節(jié)奏上,要采取漸進方式。“由于需要考慮宏觀環(huán)境、社會承受力、可控程度等多種因素,價格改革不能采用一次性放開的‘休克療法’。比如,在調整關系群眾日常出行的地鐵、公交價格時,可以向合理價格回歸,但不能一步到位,必須分步走”;在推進步驟上,要聽取各方訴求。“價格并非一般人就能簡單判斷出該高還是該低的問題,應該由有關各方反復協(xié)商。具體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哪些漲、哪些不漲要做具體分析,因為它專業(yè)性很強”。此外,在推進方式上,也要注重區(qū)分居民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非基本需求部分,需要反映供求關系;基本需求部分,在理順價格的同時,應盡量保障居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教授李玲表示,對涉及百姓健康安全的藥價和醫(yī)療服務改革,更要謹慎推行。李玲回憶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全面放開藥價之后,造成價格猛漲,低價藥、傳統(tǒng)藥換個劑量或者包裝就坐地漲價,后來政府不得不重新收回定價權,“新一輪價格改革必須吸取這一教訓”。此外,不少醫(yī)院和醫(yī)療從業(yè)人員反映,醫(yī)療服務價格偏低,急需改革。李玲認為,解決這一矛盾,“調”會比“放”更有效,“老百姓看病更加看重療效好壞,而非價格高低。國際上有個規(guī)律,醫(yī)療市場的競爭,越競爭就越貴,這一點跟一般市場競爭恰恰相反,需要認真對待。”
在我國價格改革的歷程中,曾出現(xiàn)過幾次物價飛漲的情況。因此,公眾容易將價格改革與“漲價”聯(lián)系起來。“這是很自然的,也表明了群眾對價格的關心與重視。”王永治表示,價格改革絕不是簡單的漲價或不漲價,“決定價格水平的是市場供求關系,而非改革。”他認為,盡管改革可能引起一些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調整,但絕不會引起價格總水平的波動。
可以肯定的是,按照市場化方向推進新一輪價格改革后,政府定價的商品范圍將進一步縮小。隨之而來的,是政府如何完成角色轉換的任務,即從定價者逐步轉換為監(jiān)管者。“放開政府定價只是第一步,監(jiān)管本身也是改革,而且是難度更大的改革!”王永治說。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