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原油進口權壟斷問題一直是業(yè)內關注的焦點。由于資源短缺,地煉企業(yè)“吃不飽”,占中國油品市場半壁江山的近4萬民營加油站生存與發(fā)展受到嚴重制約。因此,放開進口、爭取油源,一直是民營油企夢寐以求的政策紅利。
近幾個月來,政府部門不斷放出將改革油氣進口限制的利好消息。從他們的表態(tài)看,原油進口權逐步放寬基本已成定局,剩下的只是政策出臺時機和放寬程度問題了。
專家稱,此次改革對地煉企業(yè)來說是一大利好,但也會給民營油企帶來沖擊。那么,在石油行業(yè)已經進入一輪下行景氣周期后,民營企業(yè)該如何把握住原油進口權放開這一關鍵的市場關口機會?
政策深意:
“增量”改革推進市場化
在成品油市場中,民營銷售企業(yè)的資源供應一直是個難題。
據了解,石油央企有著完善的分銷渠道,以自身的分銷能力平衡成品油產量,正常情景下,不會有太多的過剩資源提供給民營油企。尤其是近兩年來,隨著石油央企產銷平衡能力的提高,過剩資源趨于減少,民營油企獲取油源的渠道逐步收窄。有關資料顯示,某央企向民企石油的銷售量,已從幾年前占全部經營量的20%下降到了11%。
實際上,地方煉廠的加工能力并不低,例如,山東地煉就具有1億噸的煉油能力。但是,油源短缺是致命難題,無油可煉是制約地煉發(fā)揮生產裝置應有能力的主要障礙——地煉平均加工負荷只有30%~40%左右。受此影響,近年來,民營銷售企業(yè)從地煉獲得的油品資源量只有2500萬~3000萬噸左右。
從石油市場化改革的演進邏輯看,只有放寬原油進口才能解放地煉的生產力;只有解放了地煉的生產能力,才能為民營加油站提供資源保障,從而激活民營石油企業(yè)在市場中的活力。而放寬對民營油企原油進口限制,正是啟動石油領域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環(huán)。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國家能源局以特急形式下達了《煉油企業(yè)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意見函。在有關石油領域的政府文件中,以特急形式向社會下達征求意見函較為罕見。業(yè)內人士紛紛猜測,在新一屆政府厲行改革之際,能源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將會有新的推進。
石油產業(yè)既需要一定的行業(yè)集中度,以保證行業(yè)正常運轉,又要避免因行業(yè)壟斷過度帶來弊病,放與收的平衡一直是政府推進石油市場改革時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兑庖姼濉吩?ldquo;存量”利益不做重大調整的條件下,以“增量”方式推進石油領域向市場化方向邁進,這可能是放寬原油進口這一政策背后更為深遠的考量,將為政策的推進減少障礙。
市場機會:
“委托加工”分享油源
《意見稿》對煉油企業(yè)申請主體提出了諸多硬性要求:主要煉油裝置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萬噸/年,且單套裝置不低于300萬噸/年,二次加工能力不低于300萬噸/年,三次加工能力不低于400萬噸/年。同時,企業(yè)必須符合產品質量、環(huán)保、安全和節(jié)能要求,配套碼頭、管線、鐵路等儲運設施,擁有與原油加工能力匹配的原料儲備能力等。
有人直言,上述要求過高,如果嚴格按照《意見稿》設定的門檻標準,能夠入圍直接進口原油的煉廠僅有少數(shù)幾家。因此,新政遭到了業(yè)界和媒體的質疑。他們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民營企業(yè)獲得原油進口權限,有違中央改革精神。
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意見稿》所帶來的積極變化。高門檻并不意味著會制約其它煉廠開展原油進口的加工業(yè)務,政府只是對不達標的地煉未賦予原油進口資質而己,并沒有限制其對進口原油的加工業(yè)務。
當進口原油業(yè)務正式運營后,那些少數(shù)有進口資質的煉廠可能會用“委托加工”的方式,向其它產品質量達標而規(guī)模未達標的煉廠提供進口原油。此舉一方面擴大了其自身的加工規(guī)模及銷售規(guī)模,另一方面也帶動了更多煉廠在不能直接進口原油的情況下,進入到加工進口原油的行列里。
歷史上,中石化[微博]也有過讓地煉“委托加工”的先例,這說明一些地煉在油品質量上是合格的。很顯然,質量合格將是地煉進入原油加工行列最主要的許可證,符合政策規(guī)定的質量、環(huán)保要求的地煉企業(yè)將面臨巨大的市場機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