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案件中的替代國價格選擇——淺析中歐光伏案的法律問題
中歐光伏案件愈演愈烈,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法律名詞就是“替代國價格”,由于中國目前不被歐盟國家認可為市場經濟國家,所以往往歐盟會用替代國價格來衡量中國企業(yè)是否存在傾銷的重要依據。雖然中國企業(yè)在受到反傾銷調查時可以申請“市場經濟待遇”,但是根據現(xiàn)在的數(shù)據,中國很少有過申請成功的先例。而替代國價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中國企業(yè)歐盟、美國等國家是否征收反傾銷稅及稅率大小。
對于中國企業(yè),在貿易救濟愈演愈烈的今天,根據世貿規(guī)則維護自己的權利,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作為一項世貿規(guī)則中的重點內容,中國企業(yè)必須要積極利用規(guī)則,在對外貿易中受到不公平對待時,能夠有效利用替代國價格制度,促使美國、歐盟按照客觀現(xiàn)實,選擇有利于中國的替代國。中國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根據官方數(shù)據,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很快,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真正的經濟實力,應該看重的是國民人均收入,而不是國民總收入。中國有巨大的國民總收入,但那只是基于世界最大工廠和無數(shù)跨國公司所形成的,并不能代表中國真正的經濟實力,所以中國只是一個經濟大國,而非經濟強國。據世界銀行2010年的數(shù)據,中國的國民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121位,排名很低。所以,按照替代國選擇原則,應該在前后各十名的范圍內選擇替代國,也就是排名在110位至130位之間的國家。按照這種方式選擇,即按照經濟發(fā)展程度的標準選擇。這樣選擇的話,很多國家會被排除在外。
其次,對于中國來說,由于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都比較低,所以造成我們的工業(yè)制成品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偏低。因此,不僅僅是國民人均收入,而且在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方面,都應當是替代國選擇的重要依據,而不能想當然的選擇一個替代國,這樣做對中國非常不公平,而且違反世貿規(guī)則。因此,對于替代國的選擇,世貿組織應當確立一個標準,在此標準下選擇替代國,此標準應當符合我國企業(yè)的生產模式和貿易結構。
再次,替代國的相應產業(yè)政策應當和中國相同或相似。以中國出口歐盟遭到反傾銷調查的鋼絲繩案為例,我國在被起訴的第八天獲悉,歐盟準備提出以挪威作為替代國來計算我國鋼絲繩產品的正常價值,我國企業(yè)很快提出抗辯,要求以印度作為替代國。我們原以為印度也是發(fā)展中國家,產品的國內銷售價格應與我們的產品相差無幾,但我們卻不知道,印度政府對國內鋼材與電子產品實行壟斷保護政策,生產鋼絲繩的廠家寥寥無幾,進口產品還需加40%的關稅以及諸多的許可證費用。結果,印度鋼絲繩的價格高出我國同類產品價格許多,使我國企業(yè)在應訴中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
最后,在確認是否采用替代國制度的前提條件中,包括受到反傾銷調查的國家提交證據證明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在國內的生產企業(yè),一般不會關注國外相關企業(yè)的生產成本或價格的情況,即便關注因為關乎商業(yè)機密,國外同行也很難把這些信息透露給我們的企業(yè)。因此,國內的生產企業(yè)很難找到充分確實的證據來證明自己價格的合理性。所以提交證據這種規(guī)定欠缺必要的合理性,對于中國企業(yè)非常不公。對這樣的規(guī)定,我們的企業(yè)除了在平時應當做好準備應訴的工作,比如對國外同行的生產成本和價格做詳細調查、研究、備案,以使我們在遇到這樣的反傾銷案件的時候能夠及時提交證據。另一方面,在受到反傾銷調查的時候,我們也應當及時提出異議,使得歐盟不會隨便找一個替代國作為是否征收反傾銷稅率的依據。
在歐盟對于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的問題上,對于反傾銷稅的征收標準,歐盟當局在選擇替代國方面也有非常大的靈活性。歐盟反傾銷法只是規(guī)定應當是“適當?shù)?rdquo;和“不是不合理的”,歐盟當局利用其自由裁量權,制定了一套選擇替代國的方法,首先要考慮產品的類似,然后考慮的是市場競爭性,以及替代國內部是否存在價格控制等。在選擇時,著重考慮下列重要因素:①存在相同產品;②制造工藝和技術以及生產標準的相同性;③價格水平的可靠性;④行政管理的便利性。實際上,歐盟采用的不是替代國的方法,而是替代工業(yè)部門的做法。而且根據歐盟反傾銷法的規(guī)定,對選擇替代國的異議在立案公告后10天內提出。
歐盟的替代國選擇標準總結下來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異議期比較短。只有十天的異議期,對于一個企業(yè)來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準備出合理的抗辯理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涉案企業(yè)在平時就要做足功課,對于自身所處行業(yè)有清晰的定位和了解,對于國外同行業(yè)的定價機制,自身應當建立數(shù)據庫,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等渠道,做好應訴的準備工作。而在企業(yè)內部,也應當建立相關風險控制部門專門負責此類工作,這樣在第一時間企業(yè)內部就有相應部門按照相應程序處理此事。
第二,選擇標準比較模糊。歐委會于1992年發(fā)布了一個內部通知,規(guī)定歐委會選擇第三國時考慮的因素有:替代國國內市場的性質,價格是否由市場來確定;生產與調查的產品是否是可比的產品;在替代國獲得原材料的情況下,是否具有可比性。根據這些因素,企業(yè)必須要有全面準確的原料來源、銷售市場以及相關稅費的數(shù)據,才能充分說服歐委會同意我們建議的替代國。
第三,申訴可選方式單一。中國企業(yè)在受到反傾銷調查之后,可以選擇的申訴方式很單一。一般是在異議期內找到一家國外同類企業(yè),讓這個企業(yè)提交原材料和產品的價格證明,然后比較中國國內企業(yè)的價格和外國同類企業(yè)的差別,最終得到一個傾銷幅度的判斷。而國外同類企業(yè),因為事不關己,也因商業(yè)機密,往往不會愿意配合國內企業(yè)的提交價格的請求,所以導致我國的國內企業(yè)不能在十天的異議期內找到合適的替代國,導致歐盟最終選擇一個我們不得不接受的替代國,而最終得出的傾銷幅度非常大。
針對以上的三個特點,我們的國內涉案企業(yè)應當在應對反傾銷調查時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及時全面理解歐盟針對反傾銷而做出的立案決議。往往這些反傾銷調查都是歐盟本國國內的相關企業(yè)在市場競爭力明顯不及中國同類企業(yè)的情況下被迫提出的反傾銷調查,有些申請材料本身就有問題,不是事實證據方面的瑕疵甚至錯誤,就是在法理法規(guī)方面有明顯漏洞。我們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情況下應當及時作出反應,對歐盟的立案材料詳盡分析,仔細審閱,找到內容上不當和錯誤的地方,再加以反駁。
第二,在異議期間,迅速組織團隊對于案件作出應對。在國內的大多數(shù)出口企業(yè),應當在平時就積極和反傾銷律師聯(lián)系和溝通,對于隨時可能面臨的反傾銷調查準備預案,在受到反傾銷調查的第一時間就能拿出自己的方案進行維權。當然,在我們未雨綢繆的準備過程中,有可能會提前發(fā)現(xiàn)國外反傾銷調查的征兆,從而及時溝通和協(xié)商,使危機化解在萌芽之中。
第三,不能輕易答應歐盟自己選擇的替代國。因為歐盟對于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往往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前有過選擇美國和歐盟自己作為替代國的先例。而且,即使是發(fā)展中國家也往往不一定就適合作為替代國,因為決定商品價格的因素不僅僅是經濟發(fā)展水平一個因素,還有很多決定因素。舉個例子,1989年3月歐共體經過反傾銷調查,頒布終裁法規(guī),對中國豬鬃油漆刷征收反傾銷稅。歐洲主要進口商德國的諾樂公司向歐洲法院起訴,指控該反傾銷稅不合法,理由是參照國選擇不當,導致正常價值認定不對。歐盟在綜合考慮原告所提交的證據和理由的前提下,歐洲法院于1991年10月判決本案參照國選擇不當,違反歐盟反傾銷法規(guī)對參照國的選擇,宣布終裁征稅無效。從本案中我們可以得出,如果我們據理力爭,歐盟是會改變他們做出的替代國選擇的。
綜上所述,我國的反傾銷策略以前多集中在力爭使歐盟承認中國企業(yè)的市場經濟地位方面,而不是替代國選擇方面,這使得我國的反傾銷政策在受到歐盟的反傾銷調查時辦法不多。所以對于我國的企業(yè)來說,在替代國的選擇方面我們可以施行多種策略和方案,加強對我國企業(yè)在受到反傾銷調查時的保護力度。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