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暴雨。
6月22日,四川北部的一個村莊。在連續(xù)三天的暴雨之后,趙文明臉上已經從笑容變成了愁容。
“今天凌晨3點開始的暴雨一直到早上才結束,放在元壩里的水桶接了半桶多水,足足有7寸深!”趙文明對中國商報記者說,從今天凌晨開始,整個村子已經出現數十處大大小小的滑坡,而令村民最為擔心的,一處堰塘也開始滑坡。一旦潰壩,那么位于堰塘下游的近百畝綠油油的水稻田將被夷為平地。
這僅僅是南方旱澇急轉的冰山一角。
中央氣象臺在22日晚6時繼續(xù)發(fā)布藍色暴雨預警:從22日晚間到23日白天,四川東北部、重慶仍將維持較強降雨,局地暴雨。
“旱澇急轉是一種過去罕見的極端天氣現象,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形成因素非常復雜,并不能簡單歸咎于與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huán)境,或與其他某些因素有關。”知名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專家、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蘇楊表示,從氣候變化看,南方已經進入汛期,降雨是必然的。“但更應該看到的是,今年的旱澇急轉極端天氣現象,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流域生態(tài)保護與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大氣環(huán)流讓南方旱澇急轉
6月3日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迎來多次持續(xù)的強降雨過程,一些地區(qū)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旱區(qū)轉瞬變?yōu)闈硡^(qū)。
6月3日儼然是南方旱澇急轉的分界線。在此之前,南方數月干旱沒雨,造成長江水位急劇下降,洞庭湖、鄱陽湖等數一數二的大湖泊都因嚴重缺水而露出湖底。本報也對位于湖北境內的洪湖在大旱下的生態(tài)樣本做了調查。
南方何以會出現旱澇急轉的現象?
“是大氣環(huán)流導致了南方的旱澇急轉。”江西省氣象臺副臺長許彬肯定地說。許同時是江西氣象臺的首席預報員。
許彬分析,進入6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穩(wěn)定在北緯18~23度,副高西北側的西南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江南上空,為汛期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以江西為例,每年從4月開始雨量顯著增多,通常稱汛期開始;5至6月降雨集中、強度大;7月上旬雨量迅速減少,汛期結束。江西等南方地區(qū)汛期的月際變化特征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季節(jié)活動密切相關。”
基于此分析,許彬認為,當前南方部分地區(qū)洪災泛濫的主要原因還是降雨過度集中。
許彬的觀點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贊同,正是大氣環(huán)流導致了南方目前肆虐的洪澇災害。國研中心的蘇楊也肯定地說,南方旱澇急轉,關鍵的原因還是環(huán)流的影響。
蘇楊贊同許彬的觀點。蘇表示,從6月份開始,南方本來就進入了汛期,南方降雨歷來都非常充沛。另一方面,我國地處東亞季風性氣候的影響范圍內,東亞季風氣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變化非常大,這就決定了氣候的不穩(wěn)定性和多變性。
蘇楊強調,“公眾不必為此擔心,這是一個季節(jié)性的氣候問題。也就是說,這是正常的氣候活動。”
事實上,中央氣象臺在6月22日晚發(fā)布熱帶風暴“海馬”將在23日凌晨到上午在廣東陽江到徐聞一帶沿海登陸,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區(qū)有大暴雨。
“這就是一個佐證,”蘇楊說,在六七月份,暴雨、臺風光顧南方是一種常態(tài)。
盡管如此,但對于南方的旱澇急轉,仍有人再次拋出三峽工程論。對此,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的一位工程師直接回復說,“先不說三峽沒有影響氣候的問題,就算是有點影響,那也是微乎其微的,氣候是個全球性問題,不是誰一家的。”
“公眾為什么對今年的南方洪災特別敏感?最為關鍵的是,這次洪災是在大旱之后突然到來的,前期還在抗旱突然就轉成防洪了,準備嚴重不足。也就是說,公眾的心態(tài)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沒有一個心理和實際的準備,雨馬上就來了,而且是暴雨,是洪災;另外一個原因,今年南方的大旱,導致了很嚴重的后果,鄱陽湖、洞庭湖等在短短的幾個
月變成了湖底朝天、湖泊成為草原,這種嚴重的干旱面對旱澇急轉的情況,旱會造成巖土體開裂,雨后就會使雨水下滲、把土壤沖起來造成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等,旱災馬上就是水災。”蘇楊認為,旱澇急轉的結果是,公眾心理遭受了更大的沖擊。
極端天氣之困
洪澇災害在南方的肆虐,今年并不是第一次。
“南方今年的洪澇災害來勢更兇猛、更突然,旱災一夜之間變成了洪災!”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工程師認為,這是一次全方位多層次的考驗,極端天氣的出現更加頻繁、更加沒有預見性,公眾如何應對極端天氣的出現?這是政府應該思考的問題。
6月21日,國土資源部召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新聞發(fā)布會,對于這一輪“旱澇急轉”天氣異常變化,以及未來災害發(fā)展趨勢和防災抗災工作等情況進行了說明。
對極端天氣的關注,早在南方旱澇急轉出現的時候,水利圈子已經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反思。
據一位不愿公開身份的水利系統研究員透露,今年的南方旱澇急轉,并非完全是自然因素。“一是水利工程的根本沒有起到抗旱的作用,二是人為對自然環(huán)境的改變,導致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
該觀點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專家和公眾的呼應。一位名叫“百姓自有評說”的網友批評說,南方旱澇急轉,“至少有一個很重要的、被人們忽視了30多年的主觀原因,那就是近30多年來,整個中國沒有搞過一次像樣的、系統的水利建設!所以說,在出現自然災害時,人為因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該觀點并非空穴來風。以前水域面積那么大的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湖泊,怎么可能在短短幾個月中變成湖底朝天、湖底干裂?為什么一下大雨,原來沒水的湖泊、河流卻一下子水滿為患呢?原因就在于,長年累月不興修水利,使得湖泊、江河的底部越抬越高,平時看起來湖泊、河渠都是水,似乎不缺水,殊不知其實湖泊河渠里的水很淺,多日不下雨、太陽高照,湖泊河渠就會干枯,而一下暴雨就會泛濫。
蘇楊同樣支持這樣的觀點。“尤其是農村,在水利上的欠賬太多了,”蘇楊分析說,過去是集體經濟,水利等公共設施得到了很好的修建和管理,而后來包產到戶再到現在的市場經濟,沒有人再去管理這些公共設施了,無論是大旱還是大澇,應對能力肯定會下降。
在四川北部,據中國商報記者了解,當地身兼抗旱蓄水灌溉“多職”的堰塘,大多是30多年前修建的,最新修建的堰塘也有20余年塘齡了。“這些堰塘至少都有10年沒有清淤出泥,有好幾個堰塘都被淤泥填平了。”一位當地的村干部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當地從15歲到60歲的青壯年全部外出務工,一個組不足10名勞動力,農村水利建設和維護根本不可能開展起來。
這已是農村一種普遍的現象。湖北省陽新縣水利局副局長劉道榮說,該縣七成以上的小農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來了,發(fā)揮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強降水來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滿負荷蓄水,帶病運行的小水庫更不敢多蓄水。
蘇楊認為,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某些地區(qū)的局部自然環(huán)境正遭遇毀滅性破壞,自然植被蓄水能力自然減弱,亟待改善。“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為生態(tài)屏障的流域植被質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期間全國水利建設總投資規(guī)模約2萬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萬億元左右。
但面對頻發(fā)的極端天氣帶來的旱澇災害,專家認為,現有投資來源渠道和規(guī)模遠遠不能滿足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的需求。
不過,蘇楊強調,類似于旱澇急轉這樣的極端天氣,當其突然發(fā)生時誰也無法應對,“去年冬天美國華盛頓一場暴雪,交通癱瘓,學校都不得不停課放假。龍卷風來襲,美國那樣經濟、科技發(fā)達的國家一樣沒有應對之策。”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