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冬天總是格外漫長。眼看著就快正月十五了,我裹著厚厚的羽絨服,踩著積雪往老街走去。街邊的紅燈籠在暮色中一盞接一盞亮起來,像是被施了魔法,將整條街染成了溫暖的橘紅色。寒風(fēng)裹挾著細(xì)碎的雪花,打在臉上生疼,卻擋不住人們涌向老街的熱情。
記得小時候,父親帶我來這里看燈。那時的燈籠還是紙糊的,燭光透過薄薄的紙面,映得人臉都泛著暖意。父親會把我架在肩上,讓我能看清每一盞花燈上的彩繪。有年畫娃娃,有八仙過海,還有孫悟空大鬧天宮。我最喜歡的是那盞會轉(zhuǎn)的走馬燈,上面的小人兒騎著馬,一圈圈地轉(zhuǎn),仿佛永遠(yuǎn)也停不下來。父親說,這叫“走馬觀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
轉(zhuǎn)過街角,一陣香甜的氣息撲面而來。是元宵攤子支起來了。老板娘熟練地舀起一勺芝麻餡,裹進(jìn)雪白的糯米粉里,在手心里輕輕揉搓。我站在攤前,看著一個個圓滾滾的元宵在沸水中起起落落,忽然想起父親常說:“元宵要趁熱吃,涼了就不好吃了。”老板娘見我駐足,笑著招呼:“小伙子,來一碗?還是老味道。”我點(diǎn)點(diǎn)頭,接過熱氣騰騰的元宵,咬一口,芝麻餡流出來,甜得恰到好處。
老街的燈籠越掛越多,有傳統(tǒng)的宮燈,也有新式的LED燈。年輕人在燈下拍照,老人們則駐足細(xì)看每一盞燈上的圖案。一對老夫婦站在一盞蓮花燈前,老太太指著燈上的彩繪,絮絮叨叨地說著什么,老爺子頻頻點(diǎn)頭,眼里滿是溫柔。我不由得想起,父親最后一次帶我看燈時,也是這樣的神情。他說:“等你長大了,也要帶著孩子來看燈。”如今我長大了,卻還沒有孩子,但這份傳承的心意,卻始終未變。
夜色漸深,月亮升起來了,圓圓的,像極了碗里的元宵。街上的燈籠在風(fēng)中輕輕搖晃,投下斑駁的光影。我捧著碗熱騰騰的元宵,站在老街的石板路上,聽著遠(yuǎn)處傳來的鞭炮聲,忽然覺得,這座城從未改變,它只是以另一種方式,將所有的溫暖與美好,一代代傳承下去。
回望這條老街,燈籠依舊,人聲依舊,連空氣中飄散的元宵香氣都一如往昔。街角的元宵攤前,又排起了長隊(duì),老板娘忙碌的身影在蒸汽中若隱若現(xiàn)。當(dāng)年那個騎在父親肩頭看燈的小男孩,已經(jīng)長大成人。而這份屬于榆林元宵節(jié)的溫暖,卻永遠(yuǎn)定格在記憶里,像一盞永不熄滅的燈。(陜煤運(yùn)銷集團(tuán)榆中銷售有限公司:李文進(jì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