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汽車工業(yè)的發(fā)源地,聚集著過去100多年來,全球數量最多的優(yōu)秀車企。特斯拉,當今全球最炙手可熱的企業(yè),電動汽車行業(yè)的旗手,被視為汽車產業(yè)的引領者。汽車電動化浪潮的蓬勃發(fā)展,讓傳統(tǒng)車企巨頭與特斯拉,在歐洲這片戰(zhàn)場中,日漸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不過這場戰(zhàn)斗,并不是因為特斯拉的電動車要取代燃油車,而是歐洲傳統(tǒng)車企巨頭也開始在電動車領域發(fā)力了。
今年年初,大眾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赫伯特·迪斯在社交平臺上喊話特斯拉CEO馬斯克:“我來這里為了與大眾集團共同產生一些影響力。當然,也是為了贏得你一些市場份額,馬斯克。畢竟,我們的ID.3和e-tron已在歐洲贏得了一些市場份額。”一副挑戰(zhàn)特斯拉的姿態(tài)。
除了大眾,寶馬也表示不服。近日,寶馬集團董事長、CEO齊普策在DLD全明星大會公開質疑特斯拉,稱它并沒有在歐洲取得太大的成功,隨著競爭對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不斷深入,特斯拉可能難以保持快速增長,行業(yè)內的成熟汽車制造商正在用更多的電動車產品來反擊。
眾所周知,自從特斯拉2012年交付了全球首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電動汽車Model S后,在過去幾年里,特斯拉大殺四方、所向披靡,特別是在中國、美國兩大汽車市場,特斯拉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功。2020年特斯拉在美國銷量達到了26萬輛,占全球銷量的一半以上,同比增幅達到了20.3%,是所有車企中,唯一一家在美國實現(xiàn)銷量大幅增長的。在中國,Model 3一款車的全年銷量就達到了13.7萬輛,是新能源乘用車當之無愧的銷量冠軍。
如今,特斯拉的每一款產品、每一次調價、每一個動作,都能掀起市場波瀾,引起對手的極大關注。但為何對于這一個“兇猛”的對手,歐洲的車企巨頭的近來的表態(tài),卻顯得頗有“底氣”?
歐洲巨頭開始發(fā)力反擊
雖然在市場銷量、企業(yè)市值上,特斯拉都大幅領先對手,傲視全球,但在老牌車企云集的歐洲汽車市場,特斯拉卻落后了。
根據有關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在全球汽車銷量同比下滑14%的背景下,全球電動汽車逆勢上漲41%,而且市場份額仍在不斷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一年里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反超了中國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新車市場。來自英國權威汽車調研公司JATO Dynamics的數據顯示,歐盟23個市場2020年的“新能源車”(包括BEV和PHEV)整體銷量,相比2019年增長了147%,從57.5萬輛的銷量增長到了142萬輛,在2020年歐洲汽車總銷量中占比達到12%。這還是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完成的銷售成績。
不過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很早就在歐洲市場布局,且在2019年輕松登頂歐洲電動汽車排行榜冠軍,占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的31%的特斯拉,2020年,卻在歐洲市場的份額下降到13%,銷量從2019年的10.9萬輛下降到2020年的近9.8萬輛,降幅約10%。目前特斯拉的歐洲銷量已經落后于大眾集團,以及雷諾·日產·三菱聯(lián)盟。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其中涉及的因素或許較多,比如一些歐洲國家設置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門檻,特斯拉的車型因為售價較高,無法達到,導致價格競爭劣勢;歐洲道路設施狹窄,停車位緊張,A00和A0等經濟型電動車更受市場歡迎,特斯拉缺乏相應產品;特斯拉歐洲工廠尚處于建設之中,歐洲消費者想要購買Model 3和Y兩個基礎車型,需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
這些因素雖然重要,不過與這些因素相比,筆者認為歐洲碳排放目標的制定和巨額罰款的壓力,造成歐洲汽車制造商與特斯拉之間在電動車市場展開激烈爭奪,才是更為重要的。
2020年1月,歐盟開始執(zhí)行號稱史上最嚴碳排放政策。根據規(guī)定,2020年銷售新車中的95%,碳排放必須達到95g/km(2019年歐盟平均實際碳排放是122g/km,此前每年下降僅為3%-4%),超過限值的第一克每輛車要繳納罰金5歐元,超過的第二克每輛車要繳納15歐元,第三克25歐元,此后每克95歐元。
這一力度有多大?根據券商機構計算,要想完全避免罰款,2020年歐盟的電動車銷量必須達到187萬輛,否則每減少10萬輛,大約就需繳納10億歐元罰款——相當于每輛電動車隱含碳排放價值1萬歐元。今年1月份,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就表示,因未達到歐盟2020年乘用車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標,將面臨逾1億歐元(約合7.8億人民幣)的巨額罰款。所以為了避免高額的罰金,歐洲傳統(tǒng)燃油車巨頭,在過去一年中,都開始瘋狂加碼對新能源汽車的開發(fā)力度。
比如大眾集團計劃2020年到2024年之間投入330億歐元布局電動化,2021年至少將純電動汽車的銷量提高一倍,接近特斯拉至少75萬輛的交付預期。此外,大眾將擬定實現(xiàn)100萬輛產能的時間從2025年提前至2023年,2028年計劃在全球推出約70款電動車型,全球總銷量達到2200萬輛。大眾的決心,現(xiàn)在已經體現(xiàn)在市場銷量上,其去年9月剛上市的大眾ID.3,當月就拿下了8571輛的成績,位居9月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三名,而到了10月,就已經攀上了銷量第一名的位置……
再比如寶馬集團純電車型寶馬IX3已經在歐洲交付,i4和iNEXT也在加緊研發(fā)排產之中,而全新的MINI Cooper SE也將于近期推出。據悉,寶馬集團計劃2021年在全球銷售10萬輛純電動車,到2023年推出25款電動車型,2030年,實現(xiàn)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超過700萬輛的目標。
另外,梅賽德斯-奔馳、奧迪、沃爾沃、捷豹/路虎等等燃油車品牌,已經推出或者正在推出純電車型,并且在汽車電氣化的賽道上瘋狂發(fā)力。而隨著歐洲“碳中和”過渡階段收尾,2021年特斯拉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到2025年,當減排目標再次提高時,這種激烈競爭還會加劇……在這樣的市場競爭之下,特斯拉在歐洲市場增速放緩、份額下降,幾乎成了必然。
挑戰(zhàn)是全方位的
過去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高速成長,除了其本身的產品優(yōu)勢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歐洲市場缺乏相對應的抗衡產品。但當歐洲車企巨頭在新能源賽道上開始傾注全力,放手一搏時,特斯拉這位車界新貴面臨的挑戰(zhàn)不僅僅來自產品端,而是從技術積累、生產體系、產品質量、品牌影響、到銷售渠道、售后服務的全方位挑戰(zhàn)。
歐洲的車企巨頭們對汽車產業(yè)的電動化浪潮,并未袖手旁觀。比如早在2007年,寶馬就秘密展開了對現(xiàn)代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規(guī)模、量產化研發(fā),2013年,寶馬推出的i3和i8兩款電動汽車,震驚業(yè)界,其從材料、車身、驅動、造型、技術理念,都站在了當時車企的最前沿。
在電動汽車核心關鍵技術上,巨頭們也積累頗深。比如在全球車企之中,像寶馬一樣具備十多年鋰離子電動車研發(fā)歷史的廠家其實屈指可數。齊普策曾表示,“寶馬已經具備電芯設計能力,并能夠指導電池供應商按照寶馬的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盡管目前我們暫不需要自行量產電芯,但是獲得電芯研發(fā)和生產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對寶馬而言至關重要。因為,這些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將確保寶馬的電動化戰(zhàn)略的靈活性和獨立性。”
在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車企巨頭們相比特斯拉更是占盡上風。汽車制造環(huán)節(jié)眾多,大到空運、海運、陸路運輸,原材料生產、企業(yè)間的協(xié)同,小到每臺機床的用料情況、即時的加工精度、設備是否需要保養(yǎng),以及即時發(fā)生的財務數據。這些問題,對特斯拉這樣的新進入者無疑是極大的挑戰(zhàn)。雖然馬斯克在產能上,傾注了巨大精力,但至今特斯拉的產能問題也沒有徹底解決。但這些問題,對于傳統(tǒng)車企巨頭,顯然不是“問題”,反而是他們最擅長的。這從大眾的ID.3在歐洲上市第二個月,銷量就超越特斯拉Model3,奪得月度銷量冠軍的寶座,就可見一斑。
特斯拉雖然在全球市場高歌猛進,但伴隨而來的也有令人一言難盡的產品質量。針對特斯拉質量問題的報道不斷,包括方向盤掉落、螺栓缺失、油漆剝落、面板未對正、燈具缺失以及燈內冷凝水。2020年,美國雜志《消費者報告》在26個汽車品牌的可靠性調查中,將特斯拉排名倒數第二?!断M者報告》認為,特斯拉的Model S在空氣懸架、主計算機和觸摸屏控制方面都存在問題,Model Y的車身硬件和油漆也存在問題。質量事件,令特斯拉不時身陷輿論漩渦。與特斯拉的窘境相比,奔馳、寶馬、奧迪等歐洲車企巨頭,卻一向以精良的產品設計、做工著稱。
另外有別于中國、美國這樣的開放多元的汽車市場,歐洲汽車市場則更為“保守”。特斯拉在歐洲遇到奔馳、寶馬、大眾這些品牌,本身并沒有太大的品牌優(yōu)勢。e-Golf和Passat GTE在歐洲不錯的銷量都能說明這個問題。
銷售渠道、售后服務體系上,歐洲的傳統(tǒng)車企巨頭,更是碾壓性的存在,一款新產品,他們可以很快賣到全歐洲,并且提供售后服務,而在有些國家,消費者還不得不去鄰國購買和維修他們特斯拉汽車。
真正的戰(zhàn)斗剛剛開始
面對歐洲老牌巨頭們的優(yōu)勢,特斯拉也在積極應對,其手段就是降價。今年元旦之后,特斯拉歐洲官網顯示,Model 3標準續(xù)航版與長續(xù)航版車型分別降價3000歐元和3500歐元。另外,特斯拉在德國的柏林超級工廠,也在建設當中,該工廠投產之后,將會為歐洲地區(qū)供應Model 3和Model Y車型。可以預計的是,隨著德國工廠投產,由于沒有進口稅費、運輸費用,特斯拉車型在歐洲地區(qū)的售價還會進一步降低。
降價能對特斯拉的市場銷量,能帶來多大的帶動作用,目前尚難評判。不過整體而言,車企之間的競爭,是“長跑”,最終要看的是綜合實力,對于歐洲的傳統(tǒng)車企巨頭而言,從研發(fā)到生產到銷售服務體系,整個生態(tài)已經建成。而特斯拉還在補自己的短板之中,從這個層面而言,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前景,注定不會像在中美市場一樣,一枝獨秀。
對于特斯拉而言,只有翻越歐洲市場這座大山,才能成為電動車時代真正意義上的領導者。如若不能戰(zhàn)勝傳統(tǒng)巨頭,反而有可能被老牌巨頭反噬。這樣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對于特斯拉而言,真正硬碰硬的戰(zhàn)斗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