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讀賣新聞》12月24日發(fā)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文章《頁巖革命讓地緣政治學發(fā)生劇變》稱,頁巖油不僅是一場能源革命,更是一場地緣政治革命。
文章稱,2008年,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fā)布《全球趨勢2025》報告,其中一項關鍵的預測是,能源競爭將變得更加激烈。當時,中國的需求不斷增加,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以外的供應來源正在枯竭。油價在低位穩(wěn)定徘徊了20年之后,于2008年1月暴漲至每桶100美元以上。許多專家談到“石油峰值”理論,預計石油生產將集中在低成本但不穩(wěn)定的中東地區(qū)。然而,即便是沙特阿拉伯,也被認為油田已經勘探殆盡,不會再發(fā)現新的大型油田。
文章稱,美國當時被認為越來越依賴進口能源。這種情況,加上不斷飆升的油價,被視為美國發(fā)揮地緣政治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障礙。權力已經轉移到產油國手中。
頁巖油氣顛覆世界市場供求
文章稱,國家情報委員會的分析師并沒有忽視技術突破的可能性,但他們把重點發(fā)在了錯誤的技術上。由于過度強調太陽能、風能和水力資源等可再生能源的潛力,他們忽略了真正的黑馬。
文章稱,頁巖革命實現了真正的技術突破。盡管水平鉆井法和水力壓裂法如今并不稀奇,但將這些技術應用于頁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截至2015年,美國生產的天然氣半數以上來自頁巖。
這場頁巖熱潮使美國從能源進口國一下子變成了能源出口國。美國能源部估計,美國國內技術上可開采的頁巖氣總量約為25萬億立方米。加上其他的石油和天然氣來源,美國可以維持200年的能源自給。原本為進口液化天然氣而建造的各種設施現在已用于出口。
文章稱,世界市場也發(fā)生了變化。以前,天然氣市場由于依賴管道輸送而受制于地理位置。俄羅斯因此獲得了市場影響力,并以此對歐洲鄰國施加政治和經濟影響。液化天然氣給天然氣市場帶來了一定的靈活性,導致俄羅斯的影響力減弱。
文章稱,此外,頁巖井的規(guī)模較小,從而可以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價格波動。傳統的油氣田涉及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長期投資,因此很難說開就開就關說關;但頁巖井的規(guī)模較小,投入較少,更便于隨著價格的變化而開啟和關閉。這意味著,美國成為了所謂的“機動產油國”,有能力在全球油氣市場上發(fā)揮調整供求關系的作用。
頁巖革命增強美國軟實力
文章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根·奧沙利文在其新書中指出,頁巖革命對美國外交政策具有多重意義。她認為,憑借新發(fā)現的豐富能源,美國的實力增強。頁巖能源生產刺激了經濟,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就業(yè)崗位。能源進口減少,國際收支狀況得到改善。新增稅收使財政預算更加寬裕。更加廉價的能源增強了美國的國際競爭力。
文章稱,頁巖革命還對美國國內政治產生了影響。首先是心理上的。近一段時期以來,美國國內外的許多人相信“美國衰退”的迷思,動輒就把嚴重依賴進口能源作為美國衰退的證據。頁巖革命改變了這種情況。從這個意義上說,頁巖革命增強了美國的軟實力。
懷疑論者認為,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降低將導致美國對中東事務放手。然而,這種觀點是對能源經濟學的誤讀。如果戰(zhàn)爭或恐怖襲擊導致途經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或天然氣運輸中斷,美國以及美國的盟友歐洲和日本的油價將暴漲。此外,除石油以外,美國在中東還有利益,比如防止核武器擴散、保護以色列、保護人權和反恐等等。
文章稱,頁巖革命給美國外交政策還帶來了其他好處。像委內瑞拉那樣的國家在聯合國和加勒比海地區(qū)利用石油收買選票的力量被削弱。俄羅斯也不再能夠通過威脅停止天然氣供應迫使鄰國妥協??偠灾茉吹牡鼐壵螌W正發(fā)生“地殼變動”。
文章稱,盡管誰也無法預料未來能源價格的走向,但能源價格或許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在低位。當然,技術和政治都有可能推翻這種預測。技術進步將增加供給,降低價格。政治因素更有可能擾亂供給,導致價格上漲。不過,在業(yè)已發(fā)生頁巖革命的現在,這種干擾不大可能造成劇烈或長期的影響。這也證明,頁巖革命是一場地緣政治革命。
責任編輯: 曹吉生